朱自清最有名的代表作赏析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五 )


朱自清曾主张过的“刹那主义”(从生命每一刹那间中均获得意趣,使得每一刹那均有价值)就有存在主义哲学、生命哲学的影子 。《荷塘月色》的世界,是此在的具体存在情境,是时间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中的一个“刹那”——“今晚”,“月光下” 。伽达默尔说:“在艺术品中——一个世界出现其中——不仅使人体验到某些以前不为人知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且某些新的东西随着艺术品本身而产生 。”⑾作为公认的经典,《荷塘月色》的魅力就在于由语言所赋予的“此在”的自然生命之美和人的生命之美 。这种自由和谐的生命之美发现的基础,并非来自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比如幻梦之类),而是作家对世界(“荷塘月色”世界)的直观体验 。没有这种直观体验,就不会产生爱的情思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即使在诗情画意的“荷塘世界”、美仑美焕的“采莲世界”,“我”的主体性也并没有丢失,“我”一直面对多重世界并领会着 。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历史的存在 。伽达默尔在分析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时指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总是需要我们整个的历史传统 。传统总是能渗透的,因为在它中间有一些东西被传递(tradiert)下来”⑿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传统文化语境理解《荷塘月色》的视野 。当然,重要的去把握那些深层的传统文化暗示 。“荷塘世界”固然彰显着传统文人那种寄情于景的精神求援方式,不也暗示着一定的道家出世思想吗 。依此看“采莲世界”,则似乎更具有出世色彩,其实不然 。
“采莲”作为江南旧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既是世俗的也是诗意的,因为礼法在自然之外,一切生命因自由而显得分外美好 。更本质的是,这种美好使人积极热情地投入生活,因此,这就带有了儒家的入世思想色彩 。“荷塘世界”、“采莲世界”,既是“写境”也是“造境”,“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⒀ 。人,不可能是完全出世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入世的 。
《荷塘月色》的结构所显示出的三个世界分环勾连的关系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纠缠,而连接出世与入世的是“爱的情怀”以及文中那条具有象征意义的“幽僻的路” 。这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 。文学艺术和哲学,在抵达境界上相通 。宗白华指出,“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⒁这样看来,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作者,其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情怀,也折射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特质 。没有哪个人,包括所谓的圣人,是纯粹的出世或纯粹的入世,他总是走在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路上 。
如果有人坚持说《荷塘月色》有侧重于“出世”的思想倾向,那我们仍然可以从作家其它作品——如《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找到积极“入世”的有力证明 。从《荷塘月色》的“现实世界→荷塘世界→采莲世界→现实世界”抒情结构看,作者既吸引读者进入诗意境界,又阻止读者完全陷入此外的陶醉式审美,而忘却现实存在的反思式领会 。作为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在对生命世界“肯定”的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散文——它作为想象的东西——是世界的否定 。但这个否定是企图变革、革新世界的否定 。因此,散文作家怀有对变革世界的确信和对现实、造就自己的确信”⒂ 。否定与肯定,出世与入世,总是辨证的存在,对立又和谐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对立造成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