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 。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
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 。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 。”“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
按照“儒风五行”的规定,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 。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的状态 。
慎独释为诚其意,是“儒风五行”的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难道《大学》、《中庸》的慎独也是指诚其意吗?回答是肯定的 。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指诚其意,《大学》、《中庸》也不例外 。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 。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
【注解】
1.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
2. 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 。如聂文涛博克:“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 。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 。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 。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
《大学》第二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独也 。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