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工作总结小班 幼儿园教师履职工作总结范文( 三 )


幼儿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 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一个现状描述――发现问题――原因分析――理论支撑――得出策略的思考过程 。 也就是说 , 教学反思是用随笔的形式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并分析原因 , 研究改进措施 ,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 一、情景再现――写得与失教学活动结束后 , 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 , 不管得失成败 , 都应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 将其记录在案 。 活动中教师可能因为一个可爱的头饰而让幼儿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 可能因为自己一个轻轻的抚摸而让一个爱动的幼儿安静下来 , 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一句质问而让幼儿慌乱不已 。 不管是什么情景都该实话实说 , 以便自己在日后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有“本”可参 。 案例一:对体育活动“吹泡泡”的反思因为场地的原因 , 户外活动最难控制 。 在准备体育活动“吹泡泡”时 , 我仔细思考了一番 。 但我还是没有想到户外活动时会那么乱 , 一会儿是孩子们的手松开了 , 一会儿是孩子们兴奋地跪倒在地上 , 我一遍遍地指导他们拉好手 , 听指令 , 但最后还是没有能达到教学目的 。 我想是我提的要求不太清晰 ,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 必须先“拉好手”才可以进行下面的活动 。 这是一位新教师的教学反思 , 虽然在活动前她做了很多准备 , 但活动效果却不是她原本所想的 。 她在活动中也发现了问题 , 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 。 不过她在失败中 , 反思总结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是进行活动的前提 , 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 二、原因分析――写真与伪新教师在遇到复杂的教学情景时容易产生焦虑 , 在分析原因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更谈不上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调整 。 一些教师在描述现象时容易陶醉于自我表现 , 出现问题时就归结为教材太难、幼儿的常规太差、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 。 还有一些教师虽能发现一些因果关系 , 但并不能进一步揭示本质的联系 。 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去伪存真 , 真正从自身找原因 , 努力寻找解决策略 。 案例二:对撕贴“一盆水果”活动的反思撕贴“一盆水果”的活动 , 是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撕贴出秋天的水果 , 想不到孩子们非常乐于撕贴 , 而且他们撕贴的效果也都很好 , 以至于孩子们还在兴头上 , 撕纸已经没有了 。 看来我是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与兴趣 ,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多准备活动材料 。 当然这次活动之所以这样成功 , 离不开徐老师提醒的功劳――孩子的手小 , 所以操作材料要小 , 便于孩子的手能握住纸头 。 这是一个新教师的教学反思 , 活动后她发现原来孩子们的兴趣是那么浓厚 , 活动进行得那么顺利 , 这是她没有料想到的 , 以致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活动材料提供得不够 。 通过反思 , 她从自身找原因 , 知道活动的成功归结于材料的提供 , 既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 也要有一定的数量 , 以保证每个幼儿活动的需要 。 三、及时反馈――写教师与幼儿教学过程是师幼对话、互动的过程 。 因此 ,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 , 对师幼双方的表现与活动的质量作辩证的分析 , 以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全面把握师幼的情况 。 有些教师活动不成功就归结于孩子们没配合好 , 却不考虑自己的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 自己提供的材料幼儿是否喜欢吗?自己的提问幼儿是否明白 。 总之 , 教师更应从自己身上寻找突破口 。 案例三:对美术活动“一道彩虹”的反思在美术活动“一道彩虹”的幼儿作画时间 , 皓皓小朋友挥起大笔画了几道色彩斑斓的线条 , 画面上线条清晰、色彩干净 , 我满意地看了一眼他的作品 , 便转身指导其他幼儿 。 当我再次走到他面前时 , 画面上有一大半已变得又脏又模糊 , 而他正举着用来擦水的抹布用力地擦着仅存的一小块“干净的彩虹” 。 我没有阻止他 , 一是我的阻止已来不及 , 二是我来不及想清该不该阻止他 , 我索性站在他身后继续观察 。 这时整个画面已完成 , 色彩的混合使得画面有一种朦胧、柔和的感觉 , 还泛着一种灰色调 。 皓皓显然对他的杰作很满意 , 又跑到放纸张的柜子前抽取了一张新的画纸 , 如法炮制了一张“朦胧画” 。 就这样 , 他迅速地一连完成了四幅作品 , 如果我不示意他活动已结束 , 他大概还会这样画下去 。 活动结束后 , 我将皓皓小朋友的作画方式介绍给其他的幼儿 , 同时在美工角尝试着投放一些非常规的作画工具 , 让更多的幼儿探索他们喜欢的作画方式 , 体验不同方式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效果 。 这是一个老教师的教学反思 , 教师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 , 给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 , 耐心地等待幼儿的表现 , 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安全、和谐的探究氛围 。 四、整体把握――写特色与亮点一个活动至少有一个亮点就够了 ,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亮点扼要地记下来 , 写下该活动的特点 , 以便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 , 设计教学程序 , 做到一课一特色 , 课课有特色 。 久而久之 , 有利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 案例四:对学习活动“卷爆竹”的反思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 我选择了让幼儿在“卷爆竹”的操作活动中尝试新材料 , 和同伴一起做游戏 , 体验新年的快乐 。 小班幼儿思维条理性差 , 过多的材料刺激会使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 , 无所适从 , 影响活动正常开展 , 因此 , 此活动仅以幼儿身边的东西为材料(牙膏盒、薯片罐和牛奶盒等) , 让幼儿在借助不同材料的协助下 , 进行探索 , 尝试哪些材料可以帮忙卷出爆竹 , 哪些不能卷出来;能卷出来的爆竹又有什么不一样 。 活动中 , 幼儿的操作兴趣非常浓厚 , 卷出了形状不一的爆竹 。 因此 , 在设计活动、选择辅助材料时考虑几种因素:①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材料;②材料有适宜的结构 , 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 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③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 。 这是一个由老教师指导后的教学反思 , 反思中充分抓住了材料选择的特色 , 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 , 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 ,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 , 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 , 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 , 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 培养观察的能力 。 五、深度思考――写建议与调整在组织完一次活动后 , 教师要静下心来 , 思考一些问题 , 如:学习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宜 , 活动环境是否恰当 , 组织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 , 教学重点是否合理 , 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是否抓住等 。 新教师可以学习骨干教师反复修改教案的做法 , 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提出修改意见或重点考虑某个环节应该怎样设计更加合理 , 并写出调整后的方案 , 从而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的深度 。 案例五:对撕贴拓印活动“秋天的梧桐树”的反思在一次彩虹屋活动中 , 要用到将报纸揉捏成纸团拓印的方法 , 我自认为这是一个很容易掌握的技能 。 我检查幼儿捏的纸团时 , 发现其中只有两三名幼儿能捏紧纸团 , 大部分幼儿捏的纸团是松散的 , 甚至还有一两名直接抓起报纸不加揉捏就蘸色了 , 显而易见 , 作画效果大受影响 。 我并没有责怪他们 , 如果只是两三名幼儿没有掌握这项技能 , 那么也许是他们的能力使然 , 但大部分幼儿没有掌握 , 则说明是教师的指导出了问题 。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示范与讲解 , 然后重新调整了一下 , 准备在第二天的撕贴拓印画活动“秋天的梧桐树”中 , 再次让幼儿使用揉捏纸团这一方法 。 第二天的活动中 , 出乎意料的是每个幼儿都达到要求了 。 我想 , 在第二天的示范讲解中 , 我关注到了几点:对于低年龄的幼儿来说 , 夸张的动作的暗示比语言的指导(要用力捏)更易理解 , 动作是直观、易模仿的 , 而语言是抽象的 。 一项技能或一种方法的实现到底要做到怎样才能达到标准呢?我们要让幼儿在一开始就明确 。 这样 , 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后 , 他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反之 , 如果这个标准很模糊 , 只是教师口头上的“要捏得很紧很紧”会让他们质疑:到底要多紧才够呢?这是一个老教师的教学反思 , 从反思中的调整部分可以看出她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并尝试改进 。 在这个过程中 , 教师首先研究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 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该做哪些尝试改进 , 主动寻求进一步改进的方式和手段 , 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