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白话文翻译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六 )


⒊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 , 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 , 虽然目的是求和 , 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 , 动之以情 , 晓之以理 , 头头是道 , 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 , 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 , 不仅答应退兵 , 而且助郑防晋 。
⑴处处为秦着想 。
首先 , 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 , 郑既知亡矣” , 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 , 相反 , 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 , 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 , 扩展了别国的势力 , 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 , 共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 , 推心置腹 , 不由秦伯不动心 。
⑵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 , 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 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 , 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 ,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 又欲肆其西封 , 若不阙秦 , 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 , 灭郑之后 , 必将进而侵犯秦国 , 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 , 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 , 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 , 改变主意 , 退兵助郑 。
写作特点
⑴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 , 但在叙述故事时 , 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 , 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 , 说是“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 , “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 , 但貌合神离 , 既没有驻扎在一起 , 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 , 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
⑵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 , 生动活泼 。例如 , 大军压境 , 郑国危在旦夕 , 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 , 而佚之狐的推荐 , 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 , 挽狂澜于既倒 , 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 , 打起了退堂鼓 , 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 , 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 , 秦国退兵后 ,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 , 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 , 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 , 曲折有致 , 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