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古诗三首塞下曲视频

本文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解释”的核心内容以及“古诗三首塞下曲视频”的相关知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往下看 。
王昌龄出身于贫寒家庭, 年轻时曾到嵩山修道 。 到玄宗年间, 唐玄宗修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 从军成为一份职业, 王昌龄转而投军, 奔赴边关 。
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 关于唐朝的兵制 。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古诗三首塞下曲视频

文章插图


唐玄宗之前, 采用的是府兵制 。 府兵制就是兵农合一, 平时为农, 战时为兵, 兵器、马匹, 甚至粮食都由农民自行解决, 国家不承担养兵费用 。
随着战事不断增加, 府兵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远远不能够满足战争需要 。 同时也为国家安全考虑,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将全国的青壮年招募为兵, 由国家发饷, 既保证了兵源质量, 又防止了民间青壮年过多起兵谋反 。 这样, 从军就成为了一份正式职业, 而且也是一个成就功名的渠道 。 王昌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从军到边塞的 。
王昌龄从军的经历使他对边塞和战争有着切身体会, 奠定了他边塞诗的生活基础, 从而成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
当了三年兵, 王昌龄退伍, 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可谓文武双全 。 可惜王昌龄官运不顺, 先是当了校书郎, 可能是从军的经历, 然后去汜水县做了公安局长(汜水尉), 六、七年后, 升了副县长(江宁丞), 干了四年后, 因罪被贬到岭南, 此时已经40岁 。 被赦后, 44岁时又到江宁当了四个的副县长, 还是江宁丞 。 前后八年副县长不仅没有熬成县长, 还又被贬到贵州的龙标做了公安局长(龙标尉) 。 经过20年的磨难, 又回到了起点 。 在龙标干了十年, 辞职回乡 。 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年仅60岁 。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古诗三首塞下曲视频

文章插图


三年的从军经历, 王昌龄见识了边关, 也见识了战争, 让他对大漠、雄关、孤城、烽火有直观的感受, 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 始终有清晰的画面和景象, 在这些画面和景象背后, 又饱含他对将士的情意, 语言简洁、明快,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等 。
《塞下曲》是王昌龄写的一组组诗, 共四首, 分别描写了边塞景色、军旅生活、征战过程、将军殉国埋葬的场面 。 其中第二首细致地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以及战争的残酷, 表达了诗人对残酷战争的反思和对战友的同情与怀念 。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古诗三首塞下曲视频

文章插图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 。 平沙日未没, 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 。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 "
战马在秋风中饮水渡河, 水寒刺骨风如刀剑, 夕阳徐徐落于一望无际的沙漠,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城 。 当年长城一战, 谁能不说戍边战士的士气之高, 如今这里已经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散落在野草之中 。
经典需要传承, 历史需要弘扬, 书法和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特邀请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甘肃、广东、陕西等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 共同书写王昌龄这首悲壮萧瑟的《塞下曲》 。
19位老师共书写了22幅书法作品, 精选其中19幅展示如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