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

  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

  在辽宁第六届“好采访人员讲好故事”决赛现场 , 丹东广播电视台采访人员关妮妮讲述的故事《我一定要找到你》 , 让台下评委悄悄拭泪——一个“固执”的导演 , 用镜头记录“不该忘却的记忆” , 为保家卫国埋骨异乡的烈士后人了却心愿 , 浓浓的家国情怀直抵人心……

  本报采访人员于力、强晓玲

  “69年前 , 有一个小伙子 , 从丹东告别了祖国 , 再也没有回来 , 他留下的音信只有这本日记 。 日记里 , 完整地记录了他在朝鲜战场的每一天 。

  “四年前 , 三个杭州人 , 带着这本日记 , 来到了丹东 , 他们要渡过鸭绿江 , 去寻找分别了半个多世纪的父亲 。 ”

  ……

  8月30日 , 在沈阳 , 辽宁省第六届“好采访人员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现场 , 倒数第二个上场的 , 是预赛第一名的丹东广播电视台采访人员关妮妮 , 她演讲的题目是《我一定要找到你》 。

  “六十多年过去了 , 终于有了父亲的消息——‘金国坤’ , 这三个字 , 就刻在朝鲜安州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

  “据抗美援朝纪念馆记录 , 有183108名中国军人牺牲在朝鲜战场 。 18万人啊 , 背后就是18多万个家庭失去了亲人 , 也正是这18多万人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 ”

  台上关妮妮动情讲述 , 台下评委悄悄拭泪 。

  作为纪录片《朝鲜寻亲》的后期编辑 , 关妮妮清晰地记得 , 大家曾无数次地对着镜头数英烈墙上的那些名字 , 一个、两个 , 一千个、五千个……因为 , 她深知 , 在丹东 , 在这座被誉为“抗美援朝的英雄城市”里 , 关于志愿军的记忆 , 早已浸入每一名丹东人的血脉 , 融入70岁人民共和国的记忆当中 。

  她更理解 , 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时 , 导演顾德岩坚定甚至“固执”地随团自费前往朝鲜 , 协助金家人踏上“寻亲之路” 。 因为 , 在丹东 , 在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视野里 , 他们有责任 , 更有义务 , 用镜头为70岁的人民共和国记录这些“不该忘却的记忆” 。

  在演讲现场 , 在纪录片《朝鲜寻亲》的画面中 , 金国坤的家人们终于在朝鲜安州烈士陵园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 , 72岁的儿子金锦华含泪诉说 , “亲爱的爸爸 , 我们一直惦记着您 , 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 亲爱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 , 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 祖国强大了 , 祖国没有忘记你们 , 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 ”

  未了心愿

  “1951年11月11日 晴

  今天我照旧地去站内巡查线路和轨道 , 无意间抬头望见天上的明月 。 坐在钢轨上 , 回忆起在家时 , 孩子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 , 跨过鸭绿江’的歌曲时 , 我不由地哑声失笑 , 也好像回到了可爱的家庭 。 正在高兴时 , 忽然海炮打来 , 落在我的身边 , 我连忙俯身躲避 , 身上落下了许多被炮弹打来的泥土 , 事后我去察看炮弹坑时 , 谁知离我坐处只隔两三丈远 , 真是危险极了 , 也打断了我的回忆 。 ”

  这是纪录片《朝鲜寻亲》中 , 金国坤的小女儿、67岁的金小华诵读父亲日记的一段动人画面 。

  父亲奔赴朝鲜战场时 , 金小华还没有出生 。 但她从小就知道 , 父亲给她起的名字叫“争和” , 取“争取和平”之意 。 懂事后 , 她曾试图改名叫“金达莱” , 她觉得这样就可以和父亲靠得更近一些 。 在她漫长的记忆里 , 父亲是家中相框里那张帅气英俊的面庞 , 更是那个活在日记里的真实的“英雄父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