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 二 )
金小华永远忘不了 , 那年哥哥拿出了几本封面早已陈旧的笔记本 , 里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 , 哥哥说“这是爸爸的日记” , 当成宝贝一样珍藏 , 还花了很久时间进行修复整理并打印成册 。
在金国坤的日记中 , 他记录头顶上美军飞机扔来的炸弹 , 记录坑道里煮面做饭的场景 , 记录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 也记录与朝鲜人民的联欢活动 。 金小华说 , “父亲多才多艺 , 会弹钢琴 , 还在朝鲜的小学里给孩子们当校外辅导员 。 ”
1953年 , 获悉父亲牺牲时 , 大哥金锦华只有5岁 。 作为烈士的后代 , 他更多的感受是母亲的不易 。 1968年 , 中专毕业后 , 金锦华被组织分配到兰州工作 , 直到1973年调回杭州 。 此时 , 母亲王爱云才将自己保存多年的丈夫的遗物转交给金锦华 , 其中就有被视为“传家宝”的金国坤的日记 , 并向儿子提出要求 , “去看看你爸爸” 。
为了让母亲了却心愿 , 金锦华找了很多部门 , 也托了多方关系 , 迫于当时的情况 , 王爱云想去朝鲜“看看丈夫”的心愿始终未了 , 直至1981年去世 。
再后来 , 金锦华仍在四处打听 , 但成行概率很小 。
几年前 , 单位组织参观复馆不久的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 在“抗美援朝”篇章中 , 金锦华听到讲解员念到父亲的名字:
“金国坤(1922-1953)又名培忠 , 原籍镇海县 , 移居杭州市 。 1951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 ,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一小队任助理转运员 , 连续荣获集体三等功、个人三等功及表扬一次 , 后被提升为转运员 , 1953年5月6日在安边车站光荣殉职 。 ”
那一刻除了激动 , 更坚定了金锦华要“寻找父亲”的决心 。
鉴于复杂的形势 , 他想到了浙江大学的留学生院 , “去碰碰运气 , 万一有朝鲜留学生愿意帮忙呢?”
果然 , 当一名朝鲜留学生听说了金锦华的情况后 , 立刻答应要利用暑假回国的机会“替他寻找” 。 不久 , 这名留学生从朝鲜归来 , 非常兴奋 , 他给金锦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 也带了一个坏消息 。 ”
原来 , 为了“替他寻找” , 这名留学生从平壤到安州 , 又从安州寻到“烈士陵园” , “那是一段很偏僻的道路 , 非常不好走 。 ”金锦华说 , 这个过程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人民之间那种深厚情谊 。
好消息是在陵园的英烈墙上有“金国坤”的名字 。 坏消息 , 是曾经在遗物里记录的墓地照片显示 , 金国坤在安州车站旁的独立墓地 , 已被改为合葬墓地 。
“不管怎样 , 墓地总算找到了 。 ”金锦华说 。
为了能尽快赴朝“寻亲”扫墓 , 金锦华决定去父亲当年“跨过鸭绿江”的地方试一试 。 2015年8月 , 兄妹三人来到丹东 , 经过多方打听 , 却被告知目前没有相关路线 , 无法入朝 。 那一次 , 他们只能流着眼泪隔江祭拜 。
就在此时 , 丹东广播电视台的导演顾德岩在一次无意的聊天中 , 从旅行社的朋友那里听说了“金家”兄妹赴朝“寻亲”的故事 。 “丹东人有志愿军的情结 , 更因为媒体人的原因 。 ”顾德岩决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 。
经过一次次地与外事和民政部门沟通 , 与丹东的各大旅行社协调 , 2017年5月 , 终于传来好消息:朝方同意 , 专门为金国坤家属开辟一条志愿军亲属扫墓专线 。
赴朝寻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