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 三 )
“雄赳赳 , 气昂昂 , 跨过鸭绿江 ,
保和平 , 卫祖国 , 就是保家乡 。
中国好儿女 , 齐心团结紧 ,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017年8月 , 金锦华及家人一行6人终于跨过了鸭绿江大桥 , 那座至今依然能清晰看见弹痕残孔的铁架桥 。 纪录片中 , 一家人都很兴奋 , 在行进的中巴车里高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
凭借着对新闻的敏锐洞察 , 顾德岩提前申请了年假 , 拿起相机准备跟随“朝鲜寻亲”的这一家人 , 用纪实的视角记录下了在那里可能发生的一幕幕动人故事 。
按照金家的要求和朝鲜方面的安排 , 金锦华提出按照当年金国坤日记中的行进线路 , 此行除了寻找祭扫自己的父亲 , 也要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 , 去祭扫能寻找的所有志愿军烈士 。
“金家人非常有心 。 ”顾德岩说 。
他清楚地记得 , 金锦华一家不仅从国内带来了祭品和鲜花 , 当晚在下榻的酒店 , 一家人用餐巾纸制作白色纸花的画面令人感动 。
第二天一大早 , 在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的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 金锦华与家人拉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亲属赴朝代表团”的横幅 。 这里是朝鲜几十个志愿军烈士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 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 。 在烈士陵园第三层的墓地里 , 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 。
纪录片里 , 低沉的乐曲中 , 镜头扫过英烈墙上的每一个名字 , 每一座坟冢、石碑 , 以及墓旁的东北黑松 。 一家人来到碑前 , 为英烈们献上鲜花 , 鞠躬致敬 。
“尽管我的父亲不在这里 , 但安息在这里的先烈们都是我们的亲人 。 凡是能走到的地方 , 知道的地方 , 我们都会去看望你们 , 为你们献上一束鲜花 , 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 。 ”金锦华说 , “因为 , 所有的志愿军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 。 ”
据史料记载 , 1950年6月 , 朝鲜战争爆发 。 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 不少铁路工人积极报名 , 奔赴前线 , 他们大多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序列 , 成为志愿军铁道兵团的主要力量 , 直接参与朝鲜铁路各站段的运输和管理工作 , 与朝鲜铁路工人并肩战斗 。
在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 , 援朝铁路职工发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精神 , 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 , 抢修线路桥梁 , 抢运兵员弹药 , 确保通信无阻 。 及时地把部队和军事物资运到前线 , 构筑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 创造了现代战争中军事运输的奇迹 。
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就是为纪念铁路运输战线上光荣牺牲的1156名烈士而修建的 , 曾在杭州铁路分局工作的金国坤就安葬在这里 。
纪录片中 , 当镜头定格在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钢轨”造型的纪念碑上时 , 金锦华早已情不自禁 。 “爸爸 , 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 我和家人一直都很惦记你 , 妈妈临终前还在努力要到朝鲜来找到你 。 ”
摆上祭品、燃上香烛 , 60多年过去了 , 金锦华一家终于可以用中国人最传统的祭扫方式告慰先父 。
洒上一壶西湖水 , 培上一把家乡土 。 雨越下越大 , 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 , 打在撑开的雨伞上 , 发出砰砰的响声 , 和着泪水、伴着诉说 , 一旁默默记录的顾德岩只记得自己如鲠在喉 , 镜头下的一幕幕 , 早已被自己的泪水淹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