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 四 )
英雄情结
“一条大河波浪宽 , 风吹稻花香两岸……”
伴随着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的悠扬乐曲 , 一本早已泛黄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画册》在纪录片里被一页页翻开 ,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在1958年10月编辑出版的 。 在这本画册中 , 详细记录了桧仓、云山、价川、长津湖、开城、上甘岭、金城等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 。 ”顾德岩说 , 抗美援朝时期 , 父亲作为志愿军战士曾深入朝鲜敌后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 , 同为志愿军的母亲始终坚守在丹东的抗美援朝一线 。
作为志愿军的后代 , 有“抗美援朝情结”的顾德岩 , 拍了许多与志愿军有关的电视片 。 一来二去中 , 除了记录了不少志愿军老兵 , 更结识了不少业内同好 。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黄宝善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 这位曾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过战地采访人员 , 参与拍摄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救死扶伤的英雄》 , 故事片《长空比翼》等多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老人 , 曾两次进入朝鲜战场 , 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 , 更目睹了战友为保护摄影机被美军轰炸机袭击牺牲的全过程 。 当他得知顾德岩正在拍摄的纪录片时 , 立刻无偿为他提供了《钢铁运输线》中无比珍贵的历史镜头 。
敌机的轰炸、飞驰的火车、抢修的桥梁……大量的史实镜头 , 以及金国坤写了近三年的“战地日记”……当史料越来越丰富时 , 即便是沉寂了一段时间 , 但“金家人的故事”仍像一个待完成的使命 , 让顾德岩牵挂着 。
一名新闻采访人员的英雄情结 , 便成了一个媒体团队的责任和担当 。
第二年初春 , 顾德岩与丹东广播电视台社教文艺部主任李杰同往广州采访 。 归途 , 两人与金锦华取得联系 , 他们想补拍出《朝鲜寻亲》的完整故事 。
于是 , 三人在杭州找到了当年与金国坤一起前往朝鲜战场的战友、91岁的胡有庭 。
“因为安边离海岸蛮近的 , 离海边二三十海里的地方就是美国军卡 , 白天不能动 , 一动美军就知道了 , 都是晚上行动 。 老金就是在晚上照明时牺牲的 。 ”纪录片中 , 满头白发的胡有庭讲述了金国坤的牺牲过程 。
作为安边车站的转运员 , 金国坤负责向每一趟经过的列车发出通过的安全信号 。 那个夜晚 , 为了不被美军发现 , 当听到列车声音时 , 他像往常一样将藏在棉大衣里的手持信号灯取出 , 向迎面而来的列车发出安全通过的信号 。 然而 , 那一刻 , 巨大的气流将金国坤飞扬的大衣一角带进了疾驰的车轮……
“他穿了一件棉大衣 , 纽扣不牢 , 车速快 , 把他的棉大衣给带过去了 。 ”老人用干枯的大手抹了一把眼泪 , 声音嘶哑地讲完 , “听到消息后我们大家都蛮悲伤的 。 ”接着 , 老人摇了摇头 , 便陷入久久的沉默 , 双唇不停地不停地颤抖 , 仿佛仍有更多的话语要去诉说 。
纪录片中 , 一张印有“中国铁路工会杭州乘务室支会第三次支朝同志留影”的老照片 , 是1951年金国坤、胡有庭等7人换下制服 , 穿上军装 , 奔赴朝鲜前的一张合影 , 左一的胡有庭稚气未脱 , 在他身后 , 左二的金国坤英俊潇洒 。
1953年 , 金国坤牺牲时只有31岁 。
“这是大同江的水、这是爸爸墓地的泥土 , 妈妈 , 你终于和爸爸在一起了 。 ”画面中 , 在那个微寒的春天 , 金小华和哥嫂一起来到杭州龙井村的狮峰山 , 来到母亲王爱云的墓前 , 同样洒上一壶水 , 再培上一把土 , 兄妹们终于帮母亲了结了心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