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清华系紫光集团的“破产危机”

来源:AI财经社
编辑 /赵艳秋
继北大方正走向破产重组后 , 另一家知名校企紫光集团也遇到了麻烦 。
7月9日 , 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通知书》 , 相关债权人以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 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 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 , 向法院申请对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
在外界看来 , 在云计算等业务之外 , 紫光集团希望以收购形式构建一个“芯片帝国” 。 如今 ,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当初成功开展的多起“买买买”交易 , 在地缘政治环境下 , 已经很难复现 。 而当年市场上用高杠杆进行收购的资本行为 , 现在也已不复存在 。 这也为紫光集团当下的局面埋下伏笔 。
拉响破产警报
在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的同一天 ,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也披露了一个案件 , 公开信息显示徽商银行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破产重整 , 办理法院正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
AI财经社|清华系紫光集团的“破产危机”
文章图片
图1/3

【AI财经社|清华系紫光集团的“破产危机”】两则消息互相印证 , 徽商银行正是紫光集团债权人之一 , 至于是否有其他债权人申请对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 , 现在还不得而知 。 此外 , 值得注意的是 , 此申请不意味着紫光集团已经启动了破产重整的程序 , 目前法院针对紫光集团的破产重整申请尚处审查阶段 。
当晚 , 紫光集团回复媒体称 , 被债权人申请重整未对集团下属公司日常生产经营造成直接影响 。 目前 , 集团下属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正常开展 。
紫光集团下设多家核心子公司 , 包括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国微 。 截至7月9日收盘 , 以从事芯片设计业务的紫光国微为例 , 收盘价为170.33元 , 市值为1034亿元 , 已成为一家千亿市值俱乐部的芯片公司 。 7月9日晚 , 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均发布《关于间接控股股东被申请重整的提示性公告》 。 两家公司称 , 如紫光集团进入重整程序 , 重整方案将可能对其股权结构产生影响 。
实际上 , 紫光集团的资金链危机在2020年11月显露 。 当时“17紫光集团PPN005”公司债券未能与投资人达成展期协议 , 是紫光集团首只违约的债券 。
自2020年11月至今 , 紫光集团密集发布公告 , 宣告几只债券的兑付可能存在问题 。 自2016年起 , 公司共发行8只债券 , 其中6只债券违约 , 包括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 。
截至2021年4月26日 , 紫光集团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债务的累计金额为人民币70.18亿元 。 在2021年12月底 , 还将有一支13亿元规模的债券到期 。 此外 , 三家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 , 包括紫光通信、紫光国际控股、紫光芯盛负有清偿义务的已到期债务累计超过26亿美元 。
根据紫光债券半年度报告 , 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和2020年6月末 , 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2.09%、73.42%、73.46%和68.41% 。 负债合计2029亿元 , 其中流动负债1192亿元 。
紫光集团的关键人物赵伟国带领紫光集团走上“买买买”的并购之路时 , 恐怕当时的他不会想到靠高杠杆资本扩张起来的公司 , 会面临如今的境况 。
从清华校企到赵伟国时代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 。 1988年 , 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 5年后 ,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紫光集团 。 那个时期 , 紫光集团以“清华紫光”的品牌发展 , 在国内扫描仪市场上干出了一番成就 , 成为国内扫描仪领域拥有最多专利技术的厂商 , 同时其扫描仪也出口海内外 , 连续多年稳坐市场头把交椅 。 此外 , 紫光华宇输入法和紫光U盘也在市场上有不小的存在感 , 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