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之外 ,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 或将由此而改变 。
那么 , 伊拉克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吞并科威特的战争呢?当然是石油以及石油经济 。《二十世纪中东史》里概括精当:两伊战争中 , 伊拉克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 一时之间国库空虚 , 债台高筑 , 外债达800多亿美元 , 其中欠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四位的科威特120亿美元 。而此时 , 石油生产国过量开采 , 导致国际油价市场供大于求 , 油价下跌 , 伊拉克收入锐减 , 经济困境加剧……吞并科威特 , 对于伊拉克 , 似乎是一个解困妙法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天 , 联合国安理会即通过第660号决议 , 谴责伊拉克 , 敦促其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 , 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
这个年代 , 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对美国而言 , 变得非常重要 。1994年 , 美国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供给 , 达总消耗量的50.4% , 而中东石油进口又占到进口总量的一半 。美国将成为石油的纯进口国 , 并非1994年才被发现 , 之前这一趋势已经明朗 。
即使如此局面 , 老布什总统似乎更乐意将伊拉克的事件 , 完全交给联合国处理 。他只在伊拉克入侵后近一周 , 已经完全占领科威特之时 , 发表了一个极其含糊的讲话:“对这次入侵科威特 , 不能按兵不动 , 不能置若罔闻 。”这比战争最初他所发表的“我们没有讨论过干预(伊拉克入侵)”稍进了一小步 , 但对民众而言 , 放弃战争责任 , 才是老布什的选择 。
【为什么美国要保护一个支持本.拉登和君主国家的沙特呢?】是否介入伊拉克的这场战争 , 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国家利益考量 , 单纯认定老布什总统只是软弱 , 亦将失当 。但舆论逻辑 , 并非国家逻辑 。
当然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半年后 , 以美国为主体的多国部队 , 还是打响了海湾战争 。
这场战争 , 美国收获巨大 。如果说“冷战”时期 , 美国与苏联在中东还保持着一种美国稍占优势的均势格局 , 海湾战争刚结束 , 苏联即解体 , 均势不复存在 , 美国人有了主导“战后中东新秩序”的条件 。即以中东自身格局论 , 亲美国的“温和派”国家 , 亦经此一战而增多 , 即使海湾军事大国伊朗 , 也在此战中保持“中立” 。中东由此进入“美国世纪” , 这是机会 。
以6周时间的空中打击“沙漠风暴” , 加上100个小时的地面军事行动 , 取得这样的战绩 , 当然不俗 。但是 , 更容易在传媒时代被公众理解的胜利标志:消灭萨达姆!——没有成为海湾战争可以贴上的标签 。胜利 , 舆论逻辑与国家逻辑 , 并不一致 。这是现代社会最古怪的事实之一:没有标志性结果的胜利 , 不算胜利 。所以 , 鲍威尔在自传里说:“我预计 , 从现在起的数年内 , 历史学家仍将问我们为什么不打更长时间并歼灭更多的伊军 。批评家会论证说 , 我们应当扩大战争目标 , 包括攻占巴格达和把萨达姆赶下台……”
其实 , 海湾战争刚刚结束 , 关于胜利的定义 , 即成美国舆论的焦点 。海湾战争的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在接受电视采访时 , 宣称:“坦率地讲 , 如你所知 , 我的建议是继续进军 。我的意思是 , 我已将他们打得溃不成军 , 我们本可以继续打下去 , 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破坏 。”如果按此说法 , 总统、参谋部长联席会议主席——两位美国军事最高决策者的软弱 , 断送了美国人的“胜利” 。虽然 , 稍后施瓦茨科普夫与鲍威尔共同署名发表了声明 , 声称结束战争是共同的决定 , “没有不同意见 , 没有进行辩论” 。但这一纸声明 , 并不足以给民众解惑 。
- 为什么同学聚会中一些人喜欢吹牛,是什么心理?
- 开个蔬菜店需要什么 30平方的门面适合开蔬菜店吗?
- 为什么都说白茶是宝?白茶有哪些功效?
- 为什么说潘凤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
- 桃花心木主要内容
- 猛吃过后清空肠胃不发胖
- 减肥不成功,睡眠很重要
- 白发电视剧剧情介绍
-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支付,而身上带现金的越来越少呢?
- 为什么发的绿豆芽太小又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