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高瓴加速布局硬科技:半年出手超80起 重注芯片、自动驾驶产业链

_原题是:高瓴加速布局硬科技:半年出手超80起 重注芯片、自动驾驶产业链
根据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 , 高瓴上半年在硬科技领域的出手超过80起 。
人工智能显然正在成为高瓴的布局重镇 。
在前几天上海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 张磊没有公开露面 , 但参与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讨论 , 提到的高瓴人工智能项目包括深度学习框架“一流科技” , 做向量搜索的开源框架“Zilliz”、AI算力资源池化软件“趋动科技” , 还有AI芯片企业“地平线”和“壁仞科技” 。 高瓴还判断 , “感知智能已向更高阶的决策智能跃迁、大量跨学科突破在被实现” 。
但人工智能只是看待高瓴投资现状的线索之一 。 从上半年的出手情况可发现 , 今年以来高瓴的硬科技投资可谓链条式布局 。 6月 , 投机器人法奥 , 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和美团小米共投了3亿美金);5月 , 数亿领投新能源网络星星充电桩、DPU芯片星云智联 。 再往前看 , 极飞科技、毫末智行、国仪量子、维格表等分属于无人机、自动驾驶、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低代码领域 。
根据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 , 高瓴上半年在硬科技领域的出手超过80起 。
高瓴擅长于生态式投资 , 此前其在医疗领域的投资就非常典型 。 如今在硬科技领域 , 高瓴显然也在复制其最擅长的这套打法 。 星罗棋布的项目背后 , 高瓴的硬科技投资到底依循的是哪几条主线?
投资逻辑拆解:抓“大芯片”、赌强人
高瓴的芯片半导体投资已经相当密布 , 芯耀辉、芯华章 , 地平线、天科合达 , 星思半导体 , 融资大户壁仞科技以及星云智联 , 分别对应的是芯片产业链最上游的IP、EDA设计 , 到应用芯片里的汽车自动驾驶芯片、碳化硅功率器件、难度极大的手机基带 , 再到通用型GPU和DPU 。
这些 , 高瓴都投了 , 且几乎都是领投 。
“雪道极长、机会极多”是高瓴对芯片行业的定义 , 上一次这么说还是他们投到大成的生物医药 。 那么 , 高瓴是不是在撒网?
从此前广为流传的一份高瓴科技投资内部演讲来看 , 高瓴的选择标准起码有两个 。 第一 , 只看“大芯片” , 无论CPU、GPU , 还是车载功率半导体 , 都是市场规模巨大、天花板极高的细分赛道 。 在这个基础上 , 高瓴对其提出的需求——无论是大资金、还是超长期 , 都愿意高度满足 。
比如做通用智能芯片的壁仞科技 , 去年8月 , 高瓴领投了其高达20亿pre-B轮融资 。 在很多半导体行业FA看来 , 高瓴当时的进场“有强烈的信号意味” 。 此后壁仞一骑绝尘 , 到今年3月已合计融资47亿元 , 成了全行业发展速度最快、融资规模最大的超级独角兽 。
在大芯片版图里 , 高瓴选择团队的关键 , 则是找强人 。 对于芯片半导体行业 , 强人的标准可能有两个 , 第一 , 足够的经验加足够的影响力 。 换成某种可换算的市场标准 , 可以说就看这个是不是能足够的一呼百应 。 按照这个维度 , 星思的夏庐生、壁仞的张文、芯华章的王礼宾都是典型的强人 。
第二 , 在上述内部演讲中高瓴也提到了 , 这个团队必须心无杂念地追求技术领先 , 这是长雪道上的核心竞争力 。
高瓴称“不会投技术跟随者” , 如果是模仿别人的技术 , 即使短时间内做到了细分行业第一的位置 , 大概率也不是高瓴的良配 。
自动驾驶关注场景落地
高瓴对自动驾驶的布局最早也是起源于芯片 。 早在2015年 , 张磊就天使轮投资了地平线 , 上个月 , 地平线成功流片征程5芯片 , 成为业界唯一从L2到L4覆盖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提供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