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风投大举出手 万元健身镜是不是智商税?( 二 )
不过 ,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 只有Mirror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智能健身镜” 。 当用户训练时 , 课程中的教练会出现在它的“镜面”上 。 同时 , Mirror会运用镜面成像让用户看见自己运动的场景 , 效果类似于健身房墙壁上的镜子 , 旁边还有老师在教你 。 Tonal和Tempo则更像是镜子样式的屏幕 , 它们并没有镜面成像的效果 , 用户就无法在运动过程中同时看见教练和自己 。 另外 , Mirror只出售智能健身镜产品 , 不包括健身器械 , 但Tempo和Tonal都附带器械 , 甚至Tempo会依据器械的数量分成3种不同的套餐 , 让用户自主选择 。
火爆的健身镜赛道中 , 创立于2012年的美国互动健身品牌Peloton是Mirror和FITURE共同的鼻祖 , 这家公司于2019年在纳斯达克敲钟 , 自上市以来 , Peloton股价从最低点的17.70美元 , 涨至最高点的171.09美元 , 市值已超300亿美元 。 据Peloton 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 , 其总会员人数增长至360万 , 线上付费用户订阅人数超51万 , 同比增长382%;同时 , 一季度设备总使用次数高达7780万次 , 同比增305% 。 报告中 , 用户平均每月运动20.7次 , 上一年度用户留存率为92% 。 值得一提的是 , Peloton跑赢居家健身模式的关键是内容与服务 。 提升内容和服务需要依靠用户数据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 FITURE受限于如今的销量和用户规模 , 短期内很难依靠用户数据进行课程迭代 , 或继续开发适配用户的产品 。 当然 , FITURE产品的成本模型能否行得通 , 依旧要先解决销量和用户增长的困难 。
不管是用法还是定价 , FITURE(拟合未来)都在与Mirror对标 , 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FITURE添加了AI摄像头 。 Mirror曾在2018年9月推出了售价为1495美元(约合9574元人民币)的健身镜 , 用户每月需支付39美元的订阅费跟练平台上的健身课程 。 但当用户的运动习惯还未养成时 , 数千元的花销就“劝退”了他们 。 总结经验后 , FITURE和Peloton都对新品进行了降价 , 试图提高消费群体的购买意向 。
不仅如此 , FITURE还要应付国内竞争对手围攻的局面 , 多个品牌的智能健身镜已在面市的过程上 , 各路玩家摩拳擦掌 。 继FITURE之后 , 又一家健身镜品牌“速境SPEEDIANCE”拿到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 由WaveFront Ventures创想未来资本独家投资 。 据了解 , 该公司产品预计于今年四季度才会上市 。 此外 , 华为、苏宁、海尔等巨头企业发布了具备同类功能的产品切入市场 。 另有迹象表明 , OPPO、小米、荣耀等品牌也有试水推出智能健身类硬件产品的可能 。
“的确 , 智能健身的本质其实还是提供内容服务 。 所以如果厂商们仅仅自我定义为一家硬件公司 , 那么就算是‘百镜大战’那可能也不过是‘百镜一面’ 。 在我们看来 , 破局的关键还是在于提供差异化的内容服务 , 这也是我们选中FITURE的原因 。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 , 为了给到用户极致的体验 , FITURE不仅组建了国内顶尖的签约教练团队 , 还在上海打造了一个4000平方米 , 拥有四个超大录播厅好莱坞级别的内容工厂 , 并通过一个囊括教练、拍摄及后期、音乐、开发和AI的数字化交互内容创作管理系统 , 实现全年5000节健身课程内容更新的产能 , 这个能力在行业绝对是大幅领先的 。
入局是共识 , 但国内居家健身场景尚不成熟也是事实 。 若想让用户持续在家中运动 , 设备到家只是其中的一环 , 内容和服务的供给更为关键 。 简言之 , 有意角逐健身镜市场的企业不少 , 但若不能在居家健身场景中扩大自身优势 , 健身镜也终将沦为千篇一律的产品 。
赛道先发优势明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