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 , 原文是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 忠恕而已矣 。”
“参” , 这是孔子在叫曾子 , 曾子名参 。古时只有父母和老师等长辈才能直呼其名 , 其他人则只能称字 。否则 , 是失礼的表现 。
“贯” , 贯穿的意思 , 朱熹注释为“贯 , 通也” 。
“唯” , 朱熹的解释很透彻“唯者 , 应之速而无疑者也” , 意思就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快速回应 。
本章的译文是 , 孔子对曾参说:“曾参 , 我所传授的学问有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 。”曾子回答道“是的 , 我明白 。”孔子出去后 , 其他门人弟子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贯穿老师学说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忠恕之道 。”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忠恕”二字的注释是“尽己之谓忠 , 推己之谓恕 。”又引用了程颐的话:“以己及物 , 仁也;推己及物 , 恕也 。”“尽已”就是指为别人作事要尽心尽力 , 就象曾子自已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 , 在这个过程中“尽心”又是关键 , 能有“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的意识 , 才是真正的“忠” 。“推已”就是“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的意思 , 也是对“恕”的解释 , 《卫灵公》篇所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也是这个意思 。
其实 , “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 。“尽己之谓忠” , 而“忠”实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 , 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 。“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 。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 , 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又做到“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
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中对于本间的解释有一些不同之处 。他认为曾子的回答并没有解释清楚孔子一以贯之的道 , 之所以回答为“忠”“恕”两个好理解的道 。是因为其他门人弟子层次还不到 。又以禅宗“拈花微笑”进行类比 , 认为孔子对曾参所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传道的过程 , 有点象禅宗“教外别传 , 不立文字”的法门 。也就是说它不需要透过文字言语 , 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 。
个人认为曾子对于孔子之仁道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 , 夫子之道的根本还是在一个“仁”字上 , 而对于“仁”字最好的理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的结合 。

如何理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文章插图
忠恕两字 , 确实反映和概括了孔子学说的精神核心 。
孔子学说的核心有两个 , 一个是仁 , 一个是礼 。今天的专家们只选一个字做孔子思想的核心 , 想搞个二选一 , 结果并不能反映孔子学说的原意 。
孔子还是把这两个字牢牢地捆在一起 , 充当自己的标志 , 没让他们分家 , 做到这一点 , 主要是看孔子的这句话——“克己复礼为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