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卵为什么会着床失败?( 七 )


三、宫腔病变
子宫内膜炎:
Cicinelli等指出反复着床失败女性中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为57.54%,可见子宫内膜炎与反复着床失败关系密切 。子宫内膜炎多由外阴阴道感染上行蔓延所致,病原菌有细菌、病毒和原核微生物、原虫等 。炎症刺激和病变可导致子宫内膜结构改变,同时相关病原体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量致敏的活性细胞被激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炎性细胞具有胚胎毒性;此外,子宫内膜充血,间质炎性细胞的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的炎症介质渗出都不利于胚胎着床 。
Wu等发现在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中泌乳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表达下调,而这两者为蜕膜化反应的标志,认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通过干扰性激素受体影响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进行 。Pinta等认为,子宫内膜炎患者排卵期和黄体期的内膜蠕动有所改变,子宫内膜有异常收缩,不利于着床 。Cicinelli等通过比较抗生素治疗后子宫内膜炎患者和未治疗的子宫内膜炎患者行IVF助孕的妊娠结局,结果显示抗生素治疗可明显提高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炎患者,建议抗炎治疗后再行胚胎移植 。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有蒂突向宫腔,由少量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间质、管壁较厚的血管以及子宫内膜腺体组成 。内膜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及较大的息肉可以在宫腔内形成占位和机械性干扰,导致宫腔形态改变、宫腔容积缩小,影响内膜血供;且大部分子宫内膜息肉为炎性息肉,存在炎性刺激反应等多种因素导致反复着床失败发生 。一项荟萃分析提示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可明显提高妊娠率 。
宫腔粘连:
又称Asherman综合征,指宫腔内膜受损后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的现象,90%以上因刮宫损伤子宫内膜所致 。内膜损伤后会导致内膜血管改变,子宫螺旋小动脉的高阻力、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改变,均可影响内膜再生 。宫腔粘连后,宫腔缩小,正常内膜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导致内膜组织纤维化,从而发生反复着床失败 。
子宫内膜增生症(EH):
根据国际妇科病理协会标准EH可分为3类:
(1)简单型增生:也称腺囊型,镜下见腺体数量增加,腺腔囊性扩大,大小不一,间质也有增生,将腺体分开 。
(2)复杂型增生:也称腺瘤型,腺体明显增生,拥挤,结构复杂,出现腺体相邻呈背靠背现象,由于腺体增生,间质减少 。
(3)不典型增生:腺体增生并有细胞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 。
【受精卵为什么会着床失败?】EH多与雌激素持续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有关 。Valbuena等发现高水平雌二醇影响胚胎黏附 。同时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增殖性生长,当内源性或外源性孕激素水平降低时,子宫内膜不能向分泌期转化,导致着床失败 。
四、子宫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为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其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机制可能与长期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刺激、胰岛素抵抗以及孕酮受体(PGR)基因多态性等有关 。子宫内膜长期无孕激素拮抗,导致内膜不能发生分泌期转化,同时宫腔内有癌细胞占位,干扰着床,导致反复着床失败 。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使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使子宫内膜病理获得完全缓解后,行IVF助孕治疗,可提高其妊娠率 。
宫颈癌:
宫颈癌在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中占首位,且其“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早期年轻患者,可行宫颈锥切术或宫颈切除术 。然而手术破坏了患者宫颈的完整性,宫颈组织的再生修复是一个炎性浸润的过程,破坏了宫颈免疫微环境和妊娠早期的细胞因子环境,增加了患者上行性感染的机会,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发生着床失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