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 七 )


箕踞时,肢体自然放松,不像“礼坐”需要后天学习调教,因而这本身也是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 。所以唐子西《箕踞轩记》说:
箕踞者,山间之容也 。拳腰耸肩,抱膝而危坐,伛偻跼缩,其圆如箕,故古人谓之箕踞,便于赋诗,便于阅书,便于长啸 。其势如蹲猿,如投竿而渔者,盖长松之下,滩石之上,放然不拘礼法者之所为也 。以之事上则不恭,以之临下则不庄,以之待贤则有所不可,以之遇众人则有所不敢 。故古之大夫矜名检饰边幅者,皆鄙而不为 。
总之,所谓的“箕踞”,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一种“失礼”行为 。箕踞是否属于失礼,其评价标准在于坐姿所存在的时空场所 。把“礼”扩大到所有场合,不仅是错误理解了礼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压抑了人类的天性 。而且,这在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实践 。
古人讲“礼不下庶人”,根本原因就是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与上层社会的祭祀制度有密切关系,而这些早期的礼仪制度与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是有距离的 。后来,在儒家“崇礼”文化的浸染下,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比如婚丧嫁娶等等)都有了繁缛的规定,但事实上这些规定,大多数老百姓仍然不可能都一一去了解 。因此,后来才会有了专门从事礼仪的人来主持这些事务 。
“箕踞”,是一种坐姿,在古代用这种姿态示人,极为不雅,有侮辱人的意思,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嬴政失败后,就是用这种坐姿,大骂秦始皇,以达到羞辱嬴政的目的 。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关于礼仪上的要求和姿势,尤其是在人们的各种动作上,从行、走、坐、站、立等方面,古人对此的讲究非常之多,仅“坐”这一项,就能分为四大类 。
古代人对于如何坐,根据场合以及人物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坐、跪、跽、踞这几大类,每一类的姿势都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场合,古人会非常严格的按照要求去进行相应的姿势 。
而这其中的“踞”,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蹲”,但又与我们常见的半蹲有所不同,古代所指的“蹲”,是一种极为不雅的姿势,包括在《后汉书》中,就认为“踞”这个姿势,“与鸟兽无别”,可见古人仅仅是对于“踞”,就非常的鄙夷 。
在“踞”的这个姿势本身就被鄙夷的基础上,又升级为“箕踞”,可想而知,那已经不是简单的失礼,严重的可是说是对人的一个侮辱 。
那么,究竟“箕踞”是一种什么姿势,让古人如此有感失仪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关于礼仪的非常之多,大到朝拜祭祀,小到衣食住行,都有相关一套的礼仪要求,这种礼仪,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更是古人对于自身极高的要求 。
而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坐”这个事情,就会随时随地的发生,包括面对君王需要坐,面对同僚也需要做,亲人朋友闲谈依然需要坐,哪怕是独处,也需要坐下来,不然,一群人老是杵在那里,看着也不像话 。
而古代的“坐”,可不是简单的一屁股坐下就行了,而是分为了坐、跪、跽、踞这几大类 。
首先是坐,古代的坐,与我们现代的坐不同,类似于今天的“跪”,双膝着地,双足向后,而脚心需要朝上,屁股则需要和脚跟接触,同时上身直立,这就是古代的坐姿 。
这种姿势,一般是用在朝堂之上或者面对需要尊敬的人时,如师长、父母等,是一种对人十分尊敬的姿势 。
其次是跪,同样和今日的跪不同,是在古代的“坐”姿的基础上,同时身体需要前倾,伏在地面上,就是古代的“跪”姿,说白了,就是如同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中那种“拜”的姿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