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出身份来?( 六 )


乾隆在位时,大臣张照曾献松苓酒方,乾隆命人按此方制酒,在山中觅古松,深挖至树根,将酒瓮开盖,埋在树根之下,使松根中的液体渐渐被酒吸人 。一年以后挖出,酒色如琥珀,松苓酒便制成 。乾隆皇帝经常有节制地饮用此酒 。清人说,乾隆寿跻九旬,康庄日健,有松苓酒的作用 。
光禄寺下属的良醒署为正式的酿酒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取京西玉泉水酿酒 。用糯米加豆、麦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制成的玉泉旨酒,是皇帝日常的御用酒 。乾隆皇帝每晚饮二两玉泉酒 。嘉庆皇帝的酒量比其父要大,每天饮六七两酒为常事,遇节庆或兴致高时,可饮十四五两 。较之历代豪饮的皇帝,嘉庆不能算为嗜酒 。
古代风俗于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驱除瘟疫 。端午则饮雄黄酒,以驱除蛇虫等毒物 。清官例于节前造上述酒 。清宫屠苏酒,是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研为细末,裹于布中密缝好,在腊月三十日中午悬人井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日子夜取出 。将上述物品与木瓜酒、水糖面按剂量一同煎熬,经四五开,制成屠苏酒 。雄黄酒则是将雄黄调入玉泉酒或太平春酒中制成 。
菊花白酒、莲花白酒是清末宫中两大名酒,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而身价倍增 。莲花白酒用昆明湖产的莲花配酒酿成,菊花白酒用滋补药材人酒中浸泡酿成 。
在古代等级严格的制度下,喝酒这件小事也被赋予了身份与等级的枷锁 。据说在一些朝代的某些时候,酒被当做生活中一件大事来抓 。饮酒是常常被禁止的,民间私自酿酒更是被严格把控的,不像我们今天随便去超市买一瓶酒就直接喝 。
当酒融入到了社会制度里,酒的某些方面的意义其实在发生着变化,而饮酒的器具则是直接体现出来了 。在久远一些的历史背景下,王公贵族们通常把酒盛在青铜铸就的器具里,可见古人对酒的重视程度 。青铜器代表着礼器,是充当着礼仪的作用 。将酒盛在青铜器里,喝酒这件事就成了一件高规 。
杜康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历来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唐代诗仙李白,更是爱酒如命,他喝了酒之后文思泉涌,因此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那么诞生了几千年的酒从古至今是一成不变的吗?李白等古人所喝的酒和我们今天的酒又有哪些不同呢?
下面看鉴君就带大家从古代诗词中一窥究竟 。
浊酒和清酒
明代大才子杨慎在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有这样的词句“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没错,就是央视老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歌词),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也写到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这些名词中提到的所谓“浊酒”其实就是米酒,多由糯米发酵酝酿而成 。由于当时缺乏无菌技术,导致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基本上酒都会变成绿色 。
而且,酿成之后的酒通常都有很多杂质,如果不经过滤的话,这些酒就不会清澈见底,而是显得非常“浑浊” 。
虽然,浊酒的卖相是惨了一点儿,但胜在价格便宜,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或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们的青睐,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我们在很多武侠影视和小说中,经常看到主角豪爽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其实也应该是浊酒,之所以看起来很清澈,那是剧组用白开水代替了 。
那么,古代的酒都是浑浊的吗?其实并不是,古时候还是有“清酒”的,比如,李白在《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中写道“若无清酒两三瓮,争向白须千万茎 。”唐代张籍在《和长安郭明府与友人县中会饮》中写道:“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