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会有“鬼节”这样的说法?( 二 )



中元节为什么会有“鬼节”这样的说法?

文章插图
福建:普度七日,举行出海之典 。普度即溥度 。以杉板制船壳,糊以彩纸 。船中陈设极奢,凡人世应用之物无不俱备 。纸制男女仆婢二十余人,各司其事 。
中元节:别再当成鬼节来过了,这样过更有意义今天是中元节,古时也称七月半、祭祖节 。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留言,希望我写写中元节,觉得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节日认识走入了误区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看的选题,也可以提前发给我,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会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要求)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中元节,基本都是直接称之为鬼节,而把七月十五称之为鬼节,其实是很晚的事情 。
三元之说,也就是上元、中元、下元之说来自于道教,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而下元节是十月十五 。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 。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


七月半最早的文化含义,其实就是祭祀祖先 。
【中元节为什么会有“鬼节”这样的说法?】现在我们一般是谈鬼色变,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鬼,以及远远偏离了他的本意,《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而《礼记·祭义》上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
在古人眼中,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状态,是重新回归自然 。这也是视死如归的本意,也就是看开了生死,而不再执着于生死 。
我们现在所说的鬼,基本上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怪力乱神之类了 。
鬼,最早的含义就是逝去的祖先,由此也逐步衍生出了孝道 。
中国有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事死如生的传统,“鬼”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 。
孔老夫子还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
对于鬼神,孔老夫子,语焉不详,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以至于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 。
其实,后来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明孔老夫子的担心,就是神道设教,通过鬼神之事来实施教化,教人向善,可能说的最清楚的就是《墨子》了,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 。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下》),也就是说利用大家对鬼神的畏惧实现赏贤罚暴,来实现天下的安定 。
同样,孔老夫子的目的还在于,把鬼还是定义为它的本意,也就是祖先,通过对祖先的敬畏、祭祀来实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的,而不是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