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人爱上乡村养老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获追捧

  归隐田园 城市老人爱上乡村养老

城市老人爱上乡村养老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获追捧

----城市老人爱上乡村养老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获追捧//---- //

  诗人王维曾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他将乡村景致描绘得让人神往 。 大自然的田园风光 , 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热衷的主题 , 也是一些官员和将士晚年的归隐之地 。 时过境迁 , 宁静的乡村 , 成为不少城里人养老的风水宝地 。 他们远离尘嚣重归大自然 , 以旅游、移民、还乡、租赁等模式居于农村 , 过起了“上山下乡”的生活 。

  北京老人乡下养老不愿回城

  随着农村许多“新鲜血液”涌入城市工作 , 京郊的空房趋多 , 一些北京的退休老人更乐于租下农村院子 , 享受城市里体会不到的养老田园生活 。 种地、爬山、游山玩水随心所欲 , 而子女们也见证着老人在劳作中有了健康的体魄 。

  北京的年轻人小陆先生 , 2年前在房山区窦店附近的村子为父母租下一个小院 。 小院的总面积近千平方米 , 8间坐北朝南的平房 , 租金每年才1万多元 。 房主的孩子在北京城里买了大房子 , 工作忙就将父母接过去养老 。 农村的院子空出 , 闲置多年显得很乱 。 今年66岁的老陆夫妇不求人 , 自己动手收拾院子 , 把房前屋后的树木和土地规划得很有条理:种上西红柿、茄子、南瓜、葡萄、豇豆 , 还养了小鸡 。 天晴时 , 老陆夫妇在山上山下骑车散步 。 第一个秋收时节 , 老陆还邀请家人们 , 在院子里的藤架下吃绿色无公害的自家饭菜 。 临走时 , 老陆夫妇还送给大家自家产的柴鸡蛋 。 如今第二个夏天到来 , 老陆在街坊们的指导下 , 让自家菜园子的种类更丰富 。 另一个变化是 , 夫妇俩在地里干活 , 竟然半天都不觉得累 。 孩子也跟着爷爷奶奶 , 学到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 。

  今年57岁的马曜先生也是北京人 , 他也向往晚年能在郊区过田园生活 。 而90岁高龄的父亲老马就住在京郊 , 农村更自由更舒适 。 10年前 , 马曜就帮父亲在房山区琉璃河附近租了个450平方米的小院 , 每年的租金才3000元 。 最初马曜考虑到父母高龄的特殊情况 , 就和姐妹约定好照顾父亲的方式——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 每个周末为主照顾 , 几个姐妹可以轮流陪父母 。 姐妹们如果照顾一天 , 可以拿走150元 。 本想以经济让姐妹们分担照顾老人 , 但不料长沟湿地公园建成后 , 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引得大家更愿意在这里陪伴老人生活、吃农家菜 , 老两口经常能享受到子孙满堂的快乐 。 在马曜的带动下 , 身边许多朋友也为老人在京郊物色院落养老 。

  大兴区青云店镇的小谷店村 , 也有一位北京老人精心耕耘 , 享受专业园艺之乐 。 今年67岁的葫芦园主人李国良先生 , 租下块荒地 。 李国良不为葫芦带来的经济效益 , 而是将这里当成养生空间 。 从种葫芦到种菜种果——西红柿、茄子、豆角、大葱、磨盘大枣、枸杞等都很养生 。 农村夏天不热 , 这里成了家人朋友的聚集地 。 交通方便后 , 亲朋好友也经常开车来找他 , 喝茶吃绿色蔬菜 , 还能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

  城市老人寄养农家在全国吃香

  这种“上山下乡”的养老模式很适合城市里的老人 , 全国各地有很多老人年轻时都有下乡插队的经历 。 如今老了以后 , 也希望自己解甲归田 。

  在江苏省南京市 , 有一些社区和医院正尝试“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新型养老模式 。 南京市徐慕社区杨家村有一家“养老示范户” 。 主人是今年46岁的童道云 , 她在城里做保姆 , 后来将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 。 小楼外的院子种花 , 摆盆景园艺 , 门口还有池塘 , 一派田园风光 。 盛姓老人2012年患脑中风 , 生活不能自理 。 医院昂贵的住院费 , 令老人承受不起 。 2013年 , 童道云做陪护时 , 了解到老人遭遇后十分同情 , 就将老人带到乡下养老 , 一住就是5年 。 南京杨家村的村民杨祥珍 , 也将南京五台山峨嵋岭的老太太接回杨家村养老 。 不料 , 新型的“养老家”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新路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