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她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74岁的她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n

上世纪70年代末 , 一家四口在劳动公园合影 。 上世纪80年代初 , 全国上下女排热 , 参加铁路分局篮球赛 。 (后排左一为赵莲英) 上世纪90年代末 , 老两口和小外孙女合影 。 1968年 , 王立君和赵莲英的结婚照 。

\n

文 本报记者 徐瑾

\n

图 本报记者 高强翻拍自老照片

\n

74岁的赵莲英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 。 在刘家桥附近出生 , 福兴里一带长大 , 从16岁到大连列车段当了一名铁路乘务员 , 她在铁路干了一辈子 。

\n

从列车员到广播员 , 从材料库到工会 , 从少女时代到甜蜜恋爱 , 从与军人男朋友短暂难得的站台会面 , 到成为一名妈妈列车员的早晚奔波……几十年倏忽而过 , 青丝变白发 。 始终不变的 , 是赵莲英的人生轨迹与铁路密不可分 。 “最初大连站只有4趟列车 。 ”回忆起过往 , 赵莲英说 , 工作履历 , 让她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 铁路运输的发展变化 , 她始终特别自豪 。

\n

跟赵莲英交谈 , 能感觉到她是个特别爽朗的人 , 叙述总是伴随着笑声 , 年过七旬也依旧充满活力 。 2000年退休后 , 赵莲英继续在大连客运段关工委工作 。 “每次路过胜利桥北那栋二层小楼 , 我都忍不住多看它几眼 。 ”赵莲英说 , 虽然现在客运段早就不在那里办公了 , 可那栋小楼见证了她的青春岁月 , 承载了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

\n

A

\n

初中毕业的她:穿着妈妈的衣服做了一名列车员

\n

1945年 , 赵莲英出生在沙河口区刘屯(现刘家桥附近)一户普通家庭 。 父亲是山东人 , 年轻时闯关东来到大连 , 在饭店跑堂做伙计 。 同事看他勤快老实 , 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 。 “我父亲专门去山东把母亲接来 , 两人在大连成了亲 。 ”赵莲英是老大 , 下边6个弟妹 。 全家9口人 , 全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 。 彼时大连已经解放 , 一家人生活虽然穷困 , 但也和睦幸福 。

\n

“我们家后来搬到西岗区振华街 , 就在著名的福兴里南侧 。 ”赵莲英的童年在福兴里度过 , 父亲支了个小摊卖针头线脑 , 年幼的她经常在周围溜达 。 “福兴里特别热闹 , 我现在还记得 , 那里到处是小摊 , 还有打铁的 , 卖吃的 , 电影院 , 有说书的……”赵莲英家对面住着个盲眼的大爷 , 年少懂事的她每天牵着大爷的手 , 给他送去听书 。 “大爷过年还给我2元压腰钱 。 ”回忆起70年前的往事 , 赵莲英说 , 那些年少时光总是历历在目 。

\n

1961年 , 赵莲英从大连一中初中毕业 , 老师问她继续读书还是想去工作 。 尽管她是副班长 , 学习成绩好 , 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 , 她还是表示要去工作 。 于是 , 在一次铁路招工时 , 老师将她推荐上去 , 参加选拔 。 “我们学生一共录取了12名 , 我记得很清楚 , 那天是1961年12月1日 , 老师让我带同学们一起去报到 。 ”

\n

赵莲英说 , 当时大连只有4趟列车 , 分别跑北京、哈尔滨、长春和沈阳 , 此外还有4条通勤列车线路 , 分别去往城子坦、旅顺、金州和甘井子 , 他们称之为“市郊车” 。 因为车次少 , 工作人员也少 , 胜利桥北那栋小楼 , 一楼是列车段办公 , 二楼则是工务段的办公室 。

\n

16岁的赵莲英穿了妈妈的大襟衣服去上班 , 她满面喜色 , 穿着全家能找出来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 16岁的赵莲英还从来没坐过火车 , 她带着11名同学 , 迈进了胜利桥北一栋二层小楼的大门 。 没想到 , 她在这儿一干就是一辈子 。

\n

B

\n

“在路上”的她:从列车员到广播员有苦也有甜

\n

赵莲英和同学们在这里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培训 。 可因为压根没坐过火车 , 培训结束了 , 有些事情她还是懵懂的 。 “当时就听老师说 , 每个乘务员管理一节车厢 , 4个车门 。 我就怎么也想不通 , 这4个门离多远 , 一个人能管过来吗?再说等火车车厢连到一起 , 这门不就对上了么?”74岁的赵莲英回忆到这里 , 仿佛又成了那个16岁的少女 , 忍不住哈哈大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