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她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二 )

\n

在她的家庭相册中 , 珍惜地保存着一张大合影 , 那是大家刚穿上铁路制服时一起拍照留念 。 “你看这个衣服 , 是小立领 , 然后每一个扣子上 , 都有铁路路徽标志 。 ”赵莲英指着照片一点一点介绍 , 那股自豪感和喜悦 , 隔着58年的光阴 , 依旧能感受到 。

\n

1962年1月 , 赵莲英结束学习正式上车 , 她跑的第一条线路是大连到沈阳的列车 。 “那时候车慢 , 站点多 。 第一天中午发车 , 半夜才到沈阳 。 第二天早晨再往大连返 , 晚上到大连 。 ”迎接旅客上车后 , 车子开动 。 列车员要做的第一件事 , 就是站在车厢里对旅客播讲“列车员通告” 。 “各位旅客你们好 , 您乘坐的这趟列车 , 是由大连开往沈阳的203次旅客列车 , 本节车厢是6号车厢 , 我是本节车厢的乘务员……”这段通告词 , 赵莲英至今张口就来 。

\n

工作虽然辛苦 , 但是也充满欢乐 。 “列车开动后 ,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车厢整容、清扫垃圾、给旅客倒水 。 那时候每项工作都有暗号的 , 广播里一有歌曲‘同志哥 , 请喝一杯茶’传出 , 我们就知道 , 该拿大水壶给旅客倒水了 。 ”回忆让赵莲英笑声不断 。

\n

做了一年多的列车员 , 赵莲英被调到跑天津的157次列车上 , 做了一名列车广播员 。 “那时候就是被叫到段里的办公室 , 念了一段报纸 , 然后通知我选上了 。 ”赵莲英说 , 大连到天津的列车要运行20多个小时 , 列车员和广播员都是两班倒 , 在沈阳换班 。 “广播员要求普通话标准 , 段里会组织培训 , 但日常最重要的老师就是一本《新华字典》 。 ”

\n

C

\n

工作39载:她见证了铁路发展今昔变化

\n

在铁路工作了一辈子 , 从一开始做列车员、广播员 , 到结婚生子后做“市郊线”上的妈妈列车员……赵莲英几乎各个岗位都干过 。 70年代 , 她调到大连站旅客食堂 , 负责售票 , 收来的钱款和粮票 , 中午要交到银行和粮站去 。 后来她做过食堂会计 , 也做过材料库库管员 , 1976年 , 重新回到列车上 , 在哈大线做广播员 。 1979年 , 她被调到大连列车段工会 , 1990年又调到大连列车段长沈车间 , 做了一名指导车长 , 后来回到工会做副主席 , 一直到2000年末退休 。

\n

在铁路工作39载 , 赵莲英说 , 她实实在在亲眼见证了铁路发展的巨大变化 。 六七十年代的铁路列车 , 都是那种绿皮火车 , 速度慢不说 , 车厢设施和设备也非常简陋 。 “冬天都靠锅炉取暖 , 夏天只能用那种老式吊扇乘凉 。 不夸张地说车厢就是个大闷罐 , 旅客饮用的开水也得靠现烧和列车员送水 。 ”

\n

而现在的铁路列车 , 旅客能进餐 , 能充电 , 列车也全部实现了电气化 。 仅大连客运段的列车来说 , 百分之八十都是高铁列车 。 车次多了 , 车速快了 。 “以前大连到沈阳 , 坐火车得一夜 , 现在还不到2个小时 , 一天好几个往返 。 ”

\n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 , 赵莲英说起工作环境的变化 , 也是如数家珍 。 “现在职工出乘 , 在机器前刷脸就行 。 领车上使用的备品也靠手机APP , 职工宿舍、浴室、食堂、洗衣房 , 还有活动室锻炼身体 , 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 ”

\n

退休后的赵莲英 , 在大连客运段关工委担任常务委员 。 主要是配合团委 , 做好35岁以下职工的工作 。 她觉得跟年轻职工在一起 , 能感受到他们的朝气和活力 , 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感 , 也能从他们的快乐中获得满足 。

\n

因为车次增多 , 人员扩容 , 大连客运段早就搬离了胜利路桥北那栋二层小楼 。 但是每次路过胜利桥 , 赵莲英还是忍不住望向那里 , 往事历历在目 , 她总忍不住感慨今昔变化 。

\n

D

\n

相识53载:铁路见证了她的爱恋和人生路程

\n

时间退回到1965年 , 20岁的赵莲英被调到京大线做广播员 。 这条线她一跑就是5年 , 铁路也见证了她的恋爱 , 见证了她为人妻为人母的历程 。

\n

赵莲英和丈夫王立君是1964年春节认识的 。 19岁的赵莲英和同事一起互相串门拜年 , 24岁的王立君在石城岛当兵 , 春节探亲正好回家 。 “他当时问她姐姐 , 那个小姑娘怎么总也不说话?光知道笑?他姐姐就心领神会 , 托了我们列车段一位大姐来问我的意思 , 我当时觉得自己年纪还小 , 就拒绝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