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商业地产报告:外资进场抄底( 二 )
市场概述
商业地产投资开发谨慎 , 各项数据保持平稳
商业地产的发展在经历了前期的跑马圈地、多地开花之后 , 市场从规模化的急速扩张 , 逐渐转变为平稳发展 , 开发商们的投资开发态度也逐渐趋向谨慎、理性 。 纵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 , 从2018年至今 , 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累计值稳步上升 , 1-5月累计为4649.亿元 , 但累计同比还是维持负增长的态势 , 1-5月累计同比增长为-9.7% , 比上个月提升了约1个百分点 。 而从2018年中期至今 , 累计同比增长率都基本维持在-9%左右 。
而同为商业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指标 , 办公楼的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则稍微有点波动 。 在今年年初1-2月的累计投资开发同比增长首次回归正数 , 达到2.5%后又再次不断下滑 , 在下降趋势之下1-5月的累计同比增长为-3.6% , 累计投资开发值为2105亿元 。
开发投资数据保持平稳 , 或有轻微下滑 , 都反映了商业地产市场的转向 。 一来 , 在市场的饱和、土地成本的上升等因素影响之下 , 商业地产逐渐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 , 对旧有商业物业进行收购、升级改造成为了企业扩张、提升原有盈利的手段之一 。 二来 , 由于市场存量大 , 产品同质性严重 , 因此对商业地产的品质要求就更高了 。 随着时代的改变 , 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产品的更新迭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等 , 都在促使商业地产由量往质的变化 , 促使经营者们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 , 同时并带来更大的盈利回报 。
大宗物业交易频繁 , 外资占比一半
根据市场机构数据显示 , 2018年全国商业地产的大宗交易金额超过2600亿元 , 同比增长约10% 。 而今年一季度 , 国内大宗交易的势头未减 , 交易金额超过530亿元 。
尽管国际经济因素不明朗 , 但中国依然是全球主要的经济体 。 从内部来看 , 城镇化的脚步在继续 , 加之居民消费升级 , 未来商业地产需求可期 。 而从外部来看 , 人民币表现疲软 , 加上国内不少开发商存在去杠杆、激活现金流的需求 , 不少外资纷纷趁机抄底有发展潜力、区位优越的商业物业 ,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成交金额创出新高 。
从观点指数所观察的四大一线城市大宗物业交易情况来看 , 上半年成交金额超450亿元人民币 , 外资成交占比一半 。 上半年 , 来自新加坡的投资常客丰树、吉宝、凯德继续布局各大城市 , 在资产交易中实现商业价值提升;而来自香港的投资机构如基汇、领展等也不遑多让 , 抓住时机购置一线城市的好盘 , 通过运营升级和改造 , 在买与卖之间获取更多溢利 。
总体来看 , 北京和上海的成交依然是大宗交易的活跃地 , 成交宗数与金额高于广州、深圳 。 而相对于一季度的疯狂 , 二季度各城市的成交热情稍显减退 。
尽管广州、深圳的大宗交易有所逊色 , 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逐渐完善及更多的细则出来 , 其未来发展可期 , 也将必然带动更多大宗物业交易的上涨 。 根据有关机构显示 , 2018年 , 广深两个城市大宗交易金额为545亿元 , 同比增长约3倍 。 受益于政策利好、乐观的市场因素 , 之后的增长势头预期良好 。
从资产偏好来看 , 在观察的四大一线城市中 , 写字楼因其易于管理、交易流动性强而且拥有稳定的租金来源 , 成为了投资者的首选 , 占比超一半 。 而购物中心、综合体等无疑更具挑战 , 考验运营者的定位、经营、盈利等 。 不过随着消费需求升级 , 此类商业资产投资或许更受关注 。
新商业时代来临 , 消费的变革与发展
如前文所说 , 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趋向理性 ,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需求所决定 。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 2018年至今 , 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值在不断增长 , 在今年1-5月为161332亿元 , 但累计同比率却呈现温和下滑的趋势 。 1-5月累计同比增长为8.1% , 而这两年最高值则是9.8%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