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坦类降压药有什么不同吗?( 二 )


当然降血压还是具体看血压情况的,不能为了选择副作用小,而不顾血压;降压药的首要任务是降血压 。所以对于比较高的血压,还是要认真选药,或者联合用药 。
也不是说沙坦没有副作用和禁忌 。
沙坦禁忌:高血钾、孕妇、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 。
常见副作用:头晕、心悸、失眠、乏力、眩晕等等;但临床很少见 。
小王医生说:
沙坦类药物绝不仅仅是一个好的降压药!
沙坦类降压药,就是我们常说的ARB类 。他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血管平滑肌、肾上腺和其他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结果是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的途径,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血管收缩等生物效应,阻断醛固酮释放引起的血压升高 。目前发现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有AT1、AT2、AT3、AT4四种,研究较多的为AT1和AT2受体 。血管紧张素Ⅱ在组织内产生包括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的多种生物学效应主要与其和AT1受体结合有关,AT1受体拮抗剂(ARB)在抑制AT1受体的同时可以负反馈抑制肾素分泌,使AT2受体作用增强,而AT2受体作用与AT1受体正好相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即主要通过阻断AngⅡ与AT1的结合,发挥其降压及靶器官保护作用 。
1994年,首个AT1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氯沙坦在瑞典上市,此后又陆续上市多个ARB药物,所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均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是在AT1受体水平选择性阻断RAAS 。常用ARB包括氯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lsartan)、厄贝沙坦(irbesartan)、坎地沙坦酯(candesartan cilexetil)、依普沙坦(eprosar tan)、替米沙坦(telmisartan) 。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此类药物,包括在肾脏保护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防方面应用ARB,具有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近的临床获益(非劣效性比较) 。同时对于部分无法耐受ACEI干咳等不良反应的高血压患者,选用ARB可以替代ACEI发挥降血压的作用,且大部分患者可较好耐受 。
ARB类降压药与其他降压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血压
ARB是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美国高血压指南提出,与安慰剂相比,ARB单药治疗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平均降低10.4~11.8mmHg和8.2~8.9mmHg;ARB与氢氯噻嗪合用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16.1~20.6mmHg和9.9~13.6mmHg 。
2.预防脑卒中
在氯沙坦降低高血压终点事件研究(LIFE)中,与阿替洛尔相比,氯沙坦治疗使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13%(p=0.021),脑卒中发生率降低25%(p= 0.001) 。在老年认知预后研究(SCOPE)中,49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坎地沙坦或安慰剂治疗 。坎地沙坦组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27.8%(p=0.04),但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病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未显著减少 。
3.心力衰竭
ARB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但不优于ACEI 。在直接比较两类药物疗效的氯沙坦心力衰竭生存研究(ELITEⅡ)中,氯沙坦组(50mg qd)和卡托普利组(50mg tid)的总死亡率分别为17.7%和15.9%,氯沙坦组危险比为1.13(p=0.16);心脏猝死发生率分别为9.0%和7.3%,氯沙坦组危险比为1.25(p=0.08) 。有人提出,氯沙坦疗效相对较差是因为其剂量偏小 。为验证这一说法而设计的氯沙坦心力衰竭终点评估试验(HEAAL)纳入3846例不能耐受ACEI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入大剂量(150mg/d)或小剂量(50mg/d)氯沙坦治疗组,平均随访4.7年 。与小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减少10%(p=0.027),死亡率降低6%(p=0.24),但高血钾症、低血压和肾损害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 。看来,增加氯沙坦剂量能减少心血管病事件,但也增加不良反应 。此外,HEAAL试验并未直接比较ARB与ACEI治疗心力衰竭时的相对疗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