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逐句赏析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 四 )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 , 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 , 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 , 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 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 。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 , 还有淡淡的清香 ,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 , 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 , 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 , 本文多是以影写月 , 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 。“高处丛生的灌木 ,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 , 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 , 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 。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 。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像闪电般 , 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 , 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 。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 , 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 。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 , 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 , 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二 以真言抒真情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 , 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 但文章写出来 , 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 , 以至造成一字不稳 , 真情尽失的遗恨 。《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 , 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 , 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 , 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 。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 , 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叶子象裙 , 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 , “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 , 光与影如“名曲” 。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 , 没有激动和狂喜 。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 , 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 , 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 。试想 , 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 , 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 , 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 , 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 , 破坏了喜悦的心情 。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 , 没有喜悦 , 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 , 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 , 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 , 什么都可以想 , 什么都可以不想 ,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语中置一“觉”字 , 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 , 则真成了自由的人 , 那就只有喜悦 , 没了哀愁 。还有 ,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 , 一定要说的话 , 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 , 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