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典故是什么?和哪些人有关系?( 二 )


后来汉王刘邦入蜀地时,韩信便脱离楚军去投奔刘邦了 。在刘邦麾下做了一个小官,后来韩信犯事,被问斩,恰巧那时他见到了滕公夏侯婴便大声说道了:“汉王不是打算得到天下么,为什么还要将壮士斩杀 。”滕公见他不凡便免了韩信的罪,与他三番五次的交谈中非常欣赏韩信,并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并未觉得韩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
后来韩信结识了刘邦的丞相萧何,萧何对韩信也非常的赏识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往南郑,刘邦军队的一些士兵,思念故土,因此到南郑时有许多士兵逃离军队 。韩信这时候觉得,既然萧何和夏侯婴都向刘邦举荐自己那么多次了,刘邦还是未能重视自己,再这样下去也就如此了,便也跟着跑了 。
萧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来不及把消息告诉刘邦,便独自去追韩信去了,有不明原因的士兵禀告刘邦说:“不好了,丞相萧何也跑了 。”刘邦非常生气 。
一两天后萧何将韩信追回,到刘邦面前请罪,并向刘邦说明此次出走的原因,刘邦不相信萧何是去追一个自己军队的小官,萧何向刘邦解释:“若您只是想做一个汉王,那韩信追不追无所谓,若您想得到这天下,这韩信可是您必不可少的人才 。”最终萧何说动刘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后来韩信也没有辜负萧何这一番心意,为刘邦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放异彩 。
然而好景不长,韩信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候,那时却有人告他谋反 。高祖十年,陈豨谋反自立为王,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此时称病不出,疑似有响应陈豨的动作 。这一举动被韩信曾经处罚过的一个手下秘密告诉了吕后,坐镇长安的吕后找来萧何商议对策,萧何此时虽感慨万千,但还是向吕后献上了计策 。萧何传旨于韩信说:“陈豨已被诛杀,群臣都会进宫朝贺,你虽有病在身,这种情况也该进宫去一趟,以免皇帝生疑 。”韩信对萧何这位伯乐一直深信不疑,韩信入宫后,便落入吕后事先准备的埋伏中,最后死于长乐宫的钟室 。另外,钟室之祸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韩信之死的 。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也都明白了成也萧何败萧何,是说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于同一个人,萧何既是韩信的伯乐,是韩信事业发展的开端,然而也是由于萧何才结束了韩信短暂辉煌的一生 。其实想来也是有些可悲的,另外关于韩信的成语还有许多例如:一饭千金、胯下之辱、十面埋伏、背水一战等等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人们说到一件事的成败都是同一个人起作用时,总爱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这个典故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 。且随有书君一道回溯到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秦末汉初,看看战神、兵仙韩信的成功与失败背后的故事 。
成也萧何
话说秦末战乱纷争,楚汉相争,势不两立 。韩信初随楚之项羽不得重用,又投汉之刘邦,期待统领三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
萧何初次见到韩信,是萧何筹备核发秋装之时,必须要将士准确人数,韩信自请点兵,以三人一组,五人一组,七人一组,不出三分钟清点出三千零二十一人 。
萧何惊为天人,又与之交谈,便认为他胸怀韬略,非等闲之辈,他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便大力举荐给刘邦,然而刘邦早听人议论韩信甘受跨下之辱,以为韩信是求官要权之辈,不以为奇,只给了个管盐铁粮食的治粟都尉 。
不久韩信听得兵士枉议他不知天高地厚要官要到汉王那儿去了,恬不知耻!势利小人一个!那一夜,韩信气不过,心里郁闷,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寻个好东家,不信自己这么好的才干,干不出一番大事!于是他骑上一匹马,趁着夜色奔出汉营,一溜烟出了南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