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风歌》与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为什么被看作是成王败寇的写照?( 四 )


伤痛万分的项羽率部军队再次突围,虽然杀伤了许多敌军,最终还是因为兵力单薄而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
知识延伸:
项羽死后,一直被世人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 。宋代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在金兵入侵大宋后,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以此来激励人们 。
虞姬饮剑而亡的悲情传奇,被后人记录成了《霸王别姬》,流传至今 。
后来有历史学者研究,表示对虞姬饮剑而亡的目的有所怀疑 。他们分析,在正常情况下,虞姬应该知道项羽的战斗力,而且还没有到真正的穷途末路 。此刻,她应该鼓励项羽东山再起才对 。而她为什么会唱出“大王意气尽”的歌词,去给项羽负能量?
当项羽逃到乌江边的时候,当时仍有渡江的机会,只是他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而不愿渡河,最后“乃自刎而死”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
也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会被当成“成王败寇”的典型写照了 。
不知朋友们对于项羽的决定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探讨或补充 。
(图片来自网络)
两首歌的异同:①同,从诗歌的气势上说,都慷慨激昂,悲壮激越,气度不凡,是王者之唱,绝世之唱 。②异,从内容上看,《大》是在还乡之后,筵请乡親上即席所斌,充蒲了安帮定国对人才的渴求和忧虑 。《垓》是在鸟江岸,面对追兵,走头无路,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绝望的呼喊,项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且无法偷生 。只有呼唤虞姬“奈若何”求救美人 。,气势上低了一筹 。③总评:是成王败寇之歌,刘:爱江山,项:爱美人 。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末路英雄的慨叹和无奈 。
?《大风歌》是成功者的意气风发和得意洋洋 。
?与其说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是成王败寇的写照,不如说“‘把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看作是成王败寇的写照’其实是中国传统的‘势利眼’历史观的写照 。”
?“历史”从来不是完全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书写的,总要受到书写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情感的影响,还要受到当时的统治者“‘历史’应当‘为尊者讳’、‘为统治者树碑’”的“历史”编写观的制约 。
秉笔直书历史的人,往往是人被官府砍了头,书被焚毁 。
流传下来的和正在流传的“历史”一般都是“政治正确”的历史,是被统治者认可的“历史”
登上统治者宝座的是成功者,是“王”,是被“历史”讴歌的对象;被从统治者宝座上拽下来的或在血腥争夺中没能挤上统治者宝座的,是失败者,是“寇”,是被“历史”奚落和嘲笑的对象 。
成功的是“王”,毫无疑问 。人家都登上“王”或者“帝”的宝座了,不是“王”是什么?
说失败的是“寇”,那什么是“寇”呢?《说文解字》上面说:“寇,暴也 。与败贼同义(朋侵) 。”
什么是“贼”?《说文解字》上面说:“敗也 。敗者、毁也 。毁者、缺也 。”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是“寇”毫无疑义 。
败者不是“寇”是什么?
?可是,一般人理解的“寇”,不是“失败”的意思,而是“匪”、“叛逆”的意思 。
失败者未必是“匪”,是“叛逆者”,中国历史上的成功者却大多数是由“匪”和“叛逆者”转化而来 。
?学学李清照吧,不完全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项羽在唱了《垓下歌》之后,渡河而退,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后来打败了刘邦,项羽就成了第二个卧薪尝胆的勾践,人们从《垓下歌》中读出的就不是无奈而是不服输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