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历史是时间的故事 。历史中的“时间”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主观塑造的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做“干支纪年法”,即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与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相组,构成六十个数位 。干支的一个循环为六十年,也被称作一个甲子 。相较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在时间记录上缺乏连贯性 。因为,每过六十年干支便要“重启”一次 。
干支纪年
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商朝距离司马迁的时代也有一千余年,在一千多年中,必定会出现许多相同的干支纪年记录,这种混乱的纪年,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历史连续性的认知 。因此,司马迁希望梳理以往历史记载中混乱的时间记录,《史记》成为一部通史著作,就是司马迁统一“时间”的努力 。当然,这里的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 。单只这一点即足以彰显司马迁的伟大,因为他让“我们的时间”连续起来了 。
商代甲骨文
除了对客观时间的统一,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还在于塑造一种“时间”,这种时间就是“历史记忆” 。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现代主权国家的领土概念,而是指历史上中国人繁衍生息的土地 。这片土地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 。最早在四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众多部落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以炎黄部落集团为主的华夏族,华夏族生活的土地被称为“中原” 。其后,“中国”的范围开始从中原向四周延伸 。夏、商、周三代完成了北方黄河流域的整合;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跃过长江与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相碰撞,江南开始融入“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完成了对长城以南农业区域的整合 。到了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汉帝国的版图早已完成了对长城以南农业经济区的空间统一 。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疆域
在这个广袤的空间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地理的、经济的,更是历史文化的,各个地区都有属于本地、本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而自然消除,相反,当统一借由暴力达成时,就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制造仇恨,加剧分裂 。秦朝的速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秦的统治者忽略了其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 。汉朝开国之初实行分封制,给诸侯王以相对独立的治理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照顾这种差异 。到汉武帝时代,帝制已经压倒分封,大一统逐渐巩固,但它还需要一个说法,一个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历史记忆的大融合 。司马迁撰写《史记》就是要完成这项文化整合工程 。
汉武帝刘彻
在《史记》中,司马迁为生活在当时华夏大地上各个地区的人民构建了同一套祖先谱系 。这个祖先谱系从五帝开始,从轩辕黄帝开始 。从黄帝到帝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五帝都是同姓的,只是国号不同而已,国号只是为了标明他们的德属不同,即“以章明德” 。同姓也就是同族,五帝同姓,天下一家 。五帝的子孙散落到各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发展为各个族群 。如大禹苗裔,夏王少康的庶子被分封到会稽,去看守供奉祭祀大禹的庙宇,他的后代就成为越的王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就是大禹这一支的后代 。除了南方的越人与华夏族有共同的祖先,即使是位于长城以北,塞北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人,也是“夏后氏之苗裔”,也与中原华夏族拥有共同的祖先 。这已经潜藏着汉帝国有统一长城南北的野心,只不过这个野心要迟至公元13世纪蒙古人崛起后才得以最终实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