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大全 咏史怀古诗有哪些

咏史怀古诗解析与巩固训练
考点:
1. (元)白朴《易水怀古》
2.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3.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唐)戴叔伦《过三闾庙》
【考点解读】
一、怀古咏史诗(全景式介绍)
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 ,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 , 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 , 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 , 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
常见
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其他:吴钩、《后庭花》 。
常见
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 , 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 , 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 , 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 , 托古讽今 , 忧国忧民 。
常用
技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对比手法 , 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 , 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化用典故 , 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 , 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 , 以悲景衬悲情 。
语言
特点
或雄浑壮阔 , 或含蓄沉郁 。
二、咏史怀古诗
1.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 , 或借古讽今 , 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 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2.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
3. 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 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 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 , 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 , 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 , 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都遗响千古 。
三、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
四、表达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 , 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的伤感  , 物是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理性反思 , 启迪后人 。
五、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六、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