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大全 咏史怀古诗有哪些( 九 )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 , 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 , 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 , 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 谈笑之间 , 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 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 , 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
人生犹如一场梦 , 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 , 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 , 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 , 意境开阔博大 , 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 , 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 , 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 , 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 , 则汲汲于一时功名 , 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 , 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 , 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 , 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 , 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 , 他似乎也不敢肯定 , 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 , 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 , 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 , 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 , 视线不断收束 , 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 , 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 , 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 。但在三国之时 , 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 。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 , 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 , 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 , 烈火破楼船 。”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 , 但感情是复杂的 。“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 。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 , 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 。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 斯亦不足畏也已 。“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 , 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 , 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 , 语似轻淡 , 意却沉郁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 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 , 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 。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 , 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 , 自伤心志 , 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 。在苏轼看来 , 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 。这样一比 , 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 , 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 , 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 , 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 , 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秋凉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 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 。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 , 何妨将尊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 , 脱却苦闷 , 从有限中玩味无限 , 让精神获得自由 。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 , 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 。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 , 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