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 )


奥苏贝尔提出,影响迁移的特征主要有三个:
一是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指原有知识结构中是否具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什么是同化?同化就是把获得的信息进行转化,使之符合原有的认知方式 。比如学生第一次遇到“矩形”两字感到陌生,你解释“矩形就是长方形”,他秒懂,这就是同化 。对于能否同化新知识的观念,它们概括程度越高,包容性越大,迁移就越容易发生 。
二是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指学习者能否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高分辨度可以避免知识点之间的混淆带来的迁移干扰 。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有理数的加减时,做习题得心应手,可学了有理数乘法以后,就出现“-3+(-2)=5”这样的错误,这是没有分清加法和乘法在符号处理方面的异同,导致混淆的结果 。
三是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指用来同化新知识的知识的巩固程度 。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迁移 。比如很多学生表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接受不了,其实是因为他们对“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未能巩固,有句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先学的概念没巩固,后面的概念就会学得相当吃力 。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
那么,老师如何帮助学生促进迁移的顺利进行?
只要原有认知结构影响了新的学习,就存在迁移 。为了促进迁移的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
(1)设计先行组织者,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和可辨别性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新的学习任务开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在原有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认知桥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
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是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比如学习菱形和矩形,课本一上来先提供几张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接着就提出菱形和矩形的概念 。如果老师老老实实地按这个步骤教,学生可能会疑惑:“好不容易才学完平行四边形,怎么又冒出菱形和矩形,还有正方形是什么鬼?!”
老师不妨换个思路,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看四边形的进化路线 。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可以分为对边和邻边 。其中,对边有两组,如果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就会变成一个梯形;如果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怎么进化呢?对边分析完了,我们考虑邻边 。邻边有两种进化可能,一种是相等,另一种是垂直 。如果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就会变成菱形;如果邻边垂直,平行四边形就会变成矩形;如果相等和垂直一起满足,平行四边形就会变成正方形,可以说是四边形的终极形态 。这样解释,学生对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会更容易上手 。
陈述性组织者对于言语和分析能力较普通的学生更为有效,因为它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图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理解,避免了不必要的机械记忆 。
除了陈述性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通常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目的是比较新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比如学生在学习菱形时,对菱形的性质会用得挺顺手,可是学了矩形后,就会闹出看到菱形就得到对角线相等的笑话,这是把菱形和矩形的性质混淆的结果 。因此,老师不妨列出一个表,比较菱形和矩形在性质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避免把两者的有关性质混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