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画像
提起范成大,我们首先想到他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想到他那首著名的诗: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事实上,范成大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词作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史地专家,旅行家 。他在诸多文章中记述了其旅行途中的见闻 。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十月,范成大从静江府(今桂林)改知成都府,担任四川制置使 。又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卸任,取水道由成都经岷江,长江返回老家平江府 。《吴船录》就是范成大以一位专业的史地专家和旅行家的视角,记录了由成都返回苏州一路上山川自然美景,也详细记录了所经之处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 。
《吴船录》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写西蜀见闻,其中对成都府郫县,永康军离堆,青城山,眉州中岩山,嘉定府凌云大佛和峨眉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
本文主要对《吴船录》的上卷关于西蜀地区的文化历史进行简要解析 。
《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地名考《吴船录》卷上中提起了许多南宋时期西蜀地区的古地名,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也有一些地名现在已经变更为他名或者已经消亡 。而在这些已经变更的地名之中,有许多名称由来的典故是关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诸葛亮的,下面便以成都城中的“万里桥”和“侍郎堤”为例,略作分析 。
万里桥“万里桥”即今日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位于成都市城南锦江上 。《吴船录》载:“其(指合江亭)西则万里桥 。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 。’后因以名桥 。”“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 。东下五里,曰板桥滩,自蜀都下峡,滩之始也 。”
同时还复述了一句杜甫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称这座桥正是为吴人所设,从成都乘船去往吴地便要从此出发 。范成大的旅行也是由此出发的 。
诗人张籍在游览成都的时候,所作《成都曲》一诗中描述“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杜甫的诗作《狂夫》言“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也提起了万里桥 。可见万里桥在成都地区一直是很繁华重要的地点 。
到明清时期,汉唐所修旧桥已经不复存在,在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万里桥重建,乾隆、光绪年间又两次修葺 。虽然旧桥已经消亡,但是“万里桥”的桥名一直被沿用下来 。
杜甫草堂
侍郎堤“侍郎堤”便是今天成都的“九里堤”,位于成都市区西北方向,金牛区境内 。《吴船录》有这样一段记载:“自侍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 。”
“侍郎堤”原名“糜枣堰”,后更名为“九里堤”,而关于“九里堤”名称的由来又是与诸葛亮有关 。清代《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 。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旁有诸葛庙 。”
书中说明“九里堤”之所以叫做“九里堤”是因为三国时期蜀汉时期成都县西北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于是诸葛亮筑了九里长堤用以抵挡水患,所以此地得名“九里堤”,而且堤坝旁边还有一座祭祀诸葛亮的庙宇 。
不过这个名称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记载:北宋初年洪水冲垮了糜枣堰堤防,成都遭受水灾,宋太祖赵匡胤便派刘熙古为成都太守,重建防洪大堤,新修的大堤长达九里,工程浩大壮观,时称“九里长虹”,因为刘熙古曾经任兵部侍郎,所以后人又称此堤为“刘公堤”或者“侍郎堤” 。
- 渡荆门送别全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意思
- 山行古诗全文讲解 山行古诗的意思全解
- 李商隐经典诗歌鉴赏 李商隐诗词赏析
- 李清照声声慢译文赏析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翻译
- 山外青山楼外楼原文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全诗词意思
- 李商隐嫦娥诗赏析 嫦娥古诗的意思翻译
- 古诗江雪全文解释及赏析 江雪古诗词赏析
- 楚辞全文赏析 楚辞全文及译文
- 右溪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右溪记翻译及原文
-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