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淡泊名利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简短

陶渊明其实可以不躺的 。
他出身世家 。曾祖陶侃,东晋大司马,受封长沙郡公,是晋朝名臣 。祖父陶茂,武昌太守 。外祖父孟嘉,征西大将军长史 。父亲事迹不详,不过《陶渊明集》说是姿城太守 。虽然陶渊明父亲死得太早,导致家里经济情况不佳,但在那个时代,他这样的出身就意味着入仕门票,几乎所有的大官都是他家的故交 。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整个官场都是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的专享游乐场,只要他想,随时都找份不错的工作,走上人生巅峰 。
陶渊明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躺的 。
从20多岁到40岁,他一直在打工,从江州祭酒,到这参军那参军,到彭泽令 。虽然每份差事都干不长,但都是在一线机构,算得上高级打工仔了 。而且年轻时,他还挺有奋斗精神的,他自己说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可见也曾是个有抱负的人 。
他去当彭泽令是为了多赚一点钱,然而就在彭泽令这个肥差上,他只干了80多天,就裸辞了 。这一躺,就再也没起来 。
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不干了呢?
他自己的解释是家里有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得去奔丧,所以辞职) 。外人说他是看不起上级,“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上面派督邮来巡查,下属告诉他需要以礼节迎接对方 。他不愿意跟这种人勾兑,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小心伺候乡里小人”,于是解印辞职 。《南史》)
其实,督邮何辜,见都没见过陶渊明,就被他当做了辞职的借口,而他想辞职,早不是一天两天了 。
裸辞回家后,他写了一篇《归去来兮》抒发心情,里边有几句谈到了辞职原因:“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基本上是直接地表达:不想再见这些人,不想再做这些事 。回首他少时“抚剑独行游”的心态,这是多么大的改变啊!
除了“妹妹去世”说,他后来没再就辞职的事做过解释,也不提对职场的看法,但从他非常偶尔流露的愤世嫉俗里,还是能看出一点他不愿工作的原因 。
在他很难得的一篇感叹时事的文章《感士不遇赋》里,他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捕鱼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鸟之罗大张而鸟心惊 。明智的人觉悟到世事如何,宁愿逃避官禄归还乡野),因此他“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宁愿受穷满足心意,也不想委曲而损害自己)——这得是什么样的世道,连摸鱼都不合适,必须得离职才行 。
让他宁愿受穷也不打工的世事到底如何呢?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在他并不很长的人生中,他经历了庾楷谋反、孙恩叛乱、桓玄篡位、安帝复位、刘裕改朝换代等等等等一系列很多人几辈子也经历不了的大事,他所服务的官场可谓是波诡云谲风雨飘摇,而他的几个岗位虽官不大,但都在风口浪尖的附近——一次在桓玄幕府,一次在刘裕幕府,其敏感程度可以想见 。如果是个“有追求”的人,这是火中取栗的机会;但对他来说,却都是难以忍受的违心 。变幻的局面,也让他生出深深的无力感,他在一首诗中写出了这种幻灭: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躺平之后,陶渊明发展成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躺学大师 。他的重要成就,一是总结出了躺平的乐趣,二是告知了躺平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境遇,给后世有志于躺平的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