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吴尚之
在古人看来,读书是修身善学的方法,也是精神理想的寄托 。本文为吴尚之委员整理出的十则读书笔记,不仅将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方法一一道来,更体现了名家的精神风貌,值得回味 。
刘向“学无迟暮”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辑录《楚辞》十六卷,收录其所作《九叹》,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传世 。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 。《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董遇:“读书当以三余”
董遇,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学者,精通《老子》《左传》 。他在如何运用时间读书学习方面,颇有见解 。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的读书观,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倡导书要熟读、反复读,读书上百遍,书中之义自然领会 。二是“当以三余” 。不少人曾提出,想读书,没时间 。董遇提出,读书要抢时间,运筹好时间,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即越是忙的人,越是喜欢读书,越是读书多 。董遇的读书观,给后人启示良多 。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归隐田园,以书为乐,关于读书,有不少独到见解流传至今 。一是倡导以读书为乐 。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写道:“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耕种之余,读书为乐,这是一种读书的追求,也是一种读书的境界 。读书让人认识社会,增长知识,也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岂能不乐?二是倡导一起读书 。他在《移居二首》中写道:“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此处“奇文”一词,或指自己与朋友所作文章,或指前人文章 。陶渊明提出“奇文共欣赏”,一个“共”字,表达出要与心地淡泊之人,一起欣赏 。一起欣赏,一起读书,这既是一种读书的乐趣,也是一个提高读书质量和效率的途径 。三是倡导“好读书,不求甚解”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此处“好读书,不求甚解”何意?意谓虽然好读书,但不作繁琐之训诂,所喜乃在会通书中旨略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贬义,是不作繁琐之训诂,或谓不钻牛角尖?精读与泛读,要有所区分,有所侧重才好 。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被后人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除此之外,他在阅读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不少名言,影响深远 。现分享其中流传甚广的两则佳句 。其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懦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处,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览群书,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方可下笔敏捷,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其二:“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语出杜甫的《柏学士茅屋》:“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此处,杜甫明确提出,男儿首先要苦读书,其次要多读书 。古人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 。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