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六 )


如果想要跨越时间的障碍进行对话,考古挖掘可能是唯一的一条出路 。
从古尸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先人的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从挖掘出来的文物上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画看到当时人们的生存场景,想要知道这些,考古是唯一的途径 。
如果挖掘到一具如“辛追夫人”这样完整的古尸,背后所蕴藏的含义可能不仅仅是历史意义,更是可以看到人们挑战自然的决心 。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先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古尸的分类大家了解吗?只有先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后才能够好的了解被发掘出来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下面麻花就对这两个问题深入给说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现在世界范围内对古尸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形态不同而进行的,比较权威的有五种,分别是干尸、湿尸、冻尸、蜡尸和泥炭鞣尸 。
首先是干尸,这个大家应该不陌生,但要注意的是干尸还分为人工干尸和自然干尸,人工干尸我们从很多影视剧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较著名的就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其形成的原因就是通过人工干预将尸体的水分抽干,让尸体快速脱水和风干 。
自然干尸主要形成于干热沙土地区,其墓室干燥,空气流通,形成原因就是尸体还来不及腐烂,就因为自然因素尸体的水分快速蒸发而形成 。不管是人工干尸还是自然干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外形干瘪,重量较轻 。
第二种湿尸,同样是顾名思义,湿尸的特征就是尸体的头,颈,躯干,四肢均保存较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呈浅黄褐色,触之有油腻感;毛发附于原位;手指,脚趾纹理清晰;皮下脂肪丰富,软组织尚有弹性;部分关节稍可活动等等 。
但这类尸体多半是刚死亡不久的尸体,古尸中并不常见 。最具代表的就是马王堆出土的辛追了 。这具古尸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其千年不腐的原因过于复杂,主要可以总结为防腐措施很好,埋藏较深、密封较好、这些措施让墓室中空气得不到流通,地下水也不会渗入,从而使得尸体得以不腐且皮肤等组织还具有一定活力 。这也是绝大多数古湿尸形成的原因,但由于其形成条件苛刻,至今都没有多少,可以说是现阶段发现的古尸种类中最为神秘的一种 。
第三种冻尸,这个也比较好理解,顾名思义,这种尸体一般多出现于像西伯利亚这样的极寒之地,形成条件就是低温 。低温导致人体细胞和细菌失去活性,尸体最终得以完整保存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幻小说中出现的将尸体用液氮冰冻以后在未来人类科技达到一定水平后复活的剧情就是基于冻尸 。当然,我个人认为复活的可能性很小,毕竟人体已经死亡,各种器官也就死亡了,就算还有一些细胞具有一定活力,但要把人复活估计不太可能 。
第四种蜡尸,蜡尸和湿尸比较像,其形成的条件也是需要密封阻隔空气流通,但其埋藏之地必须是相对潮湿且钙、镁等元素丰富的地方 。因为去形成的原因是尸体置于水中或湿土,皮肤遭水浸泡而变疏松;皮下脂肪因腐败而产生脂肪酸,并与钙、氨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的脂蜡状物质 。
这种古尸手触之有油腻感,用指压陷,,脆而易碎,外形较为肥胖 。而且很难出现完整的蜡尸,多是局部的尸蜡 。代表是扬州出土的明代古尸(彭淑洁) 。
最后就是泥炭鞣尸,这种古尸和蜡尸正好相反,多发现于酸性泥沼中,其肤质非常精密,状似鞣皮 。形成原因是大量酸性物质作用 。代表是上海浦东东昌路明代古尸 。
说完了古尸的分类,我们发现古尸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甚至有些古尸形成的原因是相反的,那么自己保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味地用一两种方法来保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