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学说文言文翻译分享 诲学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玉不琢①,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②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③,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④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⑤ 。不学,则舍⑥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⑦哉?
注释

  1. 琢:雕刻 。
  2. 知道:懂得道理 。
  3. 常德:指固有的特性 。
  4. 害:妨碍,影响 。
  5. 迁:变化 。
  6. 舍:放弃 。
  7. 念:思考 。
译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琢制作成器物,但是不会妨碍它是玉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文化常识【诲学说文言文翻译分享 诲学说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成语”画荻(dí)教子“即源于此)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欧阳修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于读书 。
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
人物介绍欧阳修:(1007年一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启发与借鉴《诲学》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玉”同”人”作比 。”玉不琢”不会妨碍玉的特性,但是”人不学”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最后,文章阐明了关键之点,”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就必须勤于学习,提升能力 。社会在进步,知识无止境,我们更应该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