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是根据什么改写的,什么故事?

【《扁鹊治病》是根据什么改写的,什么故事?】您好,《扁鹊治病》出自于《韩非子.喻老》,是根据其中“扁鹊见蔡桓公”改编的,《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 。在短篇幅中,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分别解释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八章、《道经》四章,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 。
其中关于“扁鹊治病”段落是这样的,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
它这个故事是讲的有形状的东西,大的必定从小的发展起来;历时经久的事物,成群的必定从单个的积累起来 。所以《老子》说:“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细 。”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时着手 。所以《老子》说:“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 。”千丈长堤,因为蝼蚁营窟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 。
这个故事用寓言的方式阐述了人生中的一个道理,这也是《韩非子》的精髓所在 。
原文:
给蔡桓公看病
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 。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 。”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 。
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 。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 。
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 。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 。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1.要听从别人合理的建议,不要自以为是 。
2.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要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 。
3.人的生命最重要 。
4.疾病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早发现,早治疗,晚了后悔也没用 。
5.官再大,阎王照样土里拖 。
6.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好的解决问题!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 。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韩非子》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 。韩非曾以“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借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重新阐释了《老子》中“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命题,文章集结于《韩非子·喻老》,在剔除老子哲学消极玄虚的弊病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进一步发展了其朴素辩证法 。《扁鹊见蔡桓公》即出于《喻老》篇,是为讲述扁鹊为蔡桓公多次“诊病”而蔡桓公却多次“忌医”的故事,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生活哲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