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英语第十二单元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学情分析( 二 )


(二)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宽泛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还存在表述过于笼统和宽泛的问题 。有些教学设计中呈现了教学目标,但对于目标的表述却过于空洞,并未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也没有阐述学生将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目标,只表述了学生需要做什么或者提高什么能力 。例如某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生将会获得该文章的主旨(Students will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2)学生将会提高阅读能力(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3)学生将会提升在公共场合说英语的自信 。(Students will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about speaking English.)不难看出,目标(1)和(2)的表述不够具体、明确,没有给出学生将要以何种方法(快速阅读、略读或是跳读)来获得文章的主旨,或者通过何种方式来提高阅读能力,也没有表述学生达成这些目标的限制性条件,更没有给出目标拟将达到的标准 。这样的表述在任何阅读课型下都是可行的,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对教学和教学评价产生引导作用 。而目标(3)“学生将会提高说英语的自信”这样的行为是无法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实现的,甚至一学期也难以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
(三)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颠倒
目标行为主体颠倒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是引导者、启发者、辅助者等角色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目标所表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崔允漷,2009) 。然而实际中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常常会使用诸如此类的表述:帮助学生(help the students)、激发学生(inspire the students)、鼓励学生(encourage the students)、引导学生(lead the students)、让学生(let the students)、使学生(make the students)等,这些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式所指向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师将要做什么,而且未体现出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学生将在学习后实现什么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仍然将自身视为知识权威的角色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重点关注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隐含着教师本位的教学观,有悖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四)目标设定内容不够完整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还存在仅以知识与技能目标来充当全部目标,目标内容不够完整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部,2011:8)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充分体现《课标》的总要求,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综合素养等各个方面 。但有些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只呈现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内容设定不够完整 。例如某教师的教学目标仅包括:1.语言目标(Target language);2.技能目标(Ability goals);3.学习能力目标(Learning ability goals) 。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是不完整的,它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方面应有的发展目标,没有考虑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
(五)目标行为难以测量
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会使用一些过于抽象的动词,这些动词所指向的行为往往难以测量,对教师教学与评价的指导性不强 。例如某教师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生将会更深层次理解这篇文章(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passage further.)(2)学生将会掌握句型的使用方法(Students can grasp the usag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s.)(3)学生将会知道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Students will ge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stoms.) 。这些动词“理解、掌握、知道”等难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来检测目标是否达成 。“掌握”是学生预期应达到的目标,但是实际表述时应使用易于测量的行为动词,比如目标(2)可以优化为:学生可以正确运用目标句型“鼓励某人做某事”进行造句(Students can make correct sentences with the target sentence pattern:“encourage sb to do sth”.) 。“造句”这一行为动词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检测的,其表述比“掌握”更为具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及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