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管子治国文言文翻译(13)


本来多而表示少,实取于人而表示推让,行为诡秘而言语堂皇,利在人之有祸,唯恐人之无患,我的欲念竟存在这些东西,怎么办呢?这些致财之道,在古时尚可一行 。现今财利散于下,从从察见,一定要实行放散资财的办法才行 。桓公说:这是什么意思?使丧期长久以消磨富者的时间,使葬礼厚重以耗用富者的钱财,让他们亲往亲来,以借此增进和睦 。这样也就相约成风了 。桓公又问:具体做法如何?挖掘巨大的墓室,使穷人有工作做;装饰堂皇的墓地,使雕、画工匠有工作做;制造巨大的棺停,使木工发家;多用随葬的衣被,使女红得利 。这还不够,还有各种祭奠包袱、各种仪仗与各种殉葬物品 。用这些办法使贫者维持生活,然后使人民都被其利 。无论国家的守战都可以搞好了 。
尊重各乡不同的风俗和各城不同的礼节,人民就不会流动迁徒;实行不同的法度,人民就不会感到困窘;使各地区老死不相往来,并惩罚流散人口,人民就不会外逃 。让人们安乡乐宅、祭神祭祖的颂词与称呼不求一致 。也就是为了保留民俗的 。确定并田的地数和军赋的多少 。使之成为制度;在山陵溪涧立庙谨祭鬼神;对大小人等都能使之得到相应的衣食,这些都是表示重视农业生产的 。
拥有千里土地的国君,臣下的俸禄自然丰厚而祭祀规格也高 。至十没有剩余土地而只有荒地的围君,就只好进行开荒 。处在开荒时期的国君 。其禄赏与祭祀规格,自然应随着降低 。被降低禄赏的臣下,与开荒口才期的国君一样,也随着逐级下降 。最后被降低者 。简直与没有封地的庶人—样 。固然 。。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这两句话说明重视土地生产是为了军事;但是.“分地而不争”这句话则是要求更应坚持先人后己的原则 。
对于百官的管理 。要先论功绩而后定名位;对十亲族序列及祭祀的管理,要尊重死者而严守祖宗旧法;对于战事的管理,要提倡立功而鄙视徒然送死;对于农业的管理 。要酬赏实功而观察效益:对于劝勉臣下的管理 。要注重大义而不与小利 。这五种管理 。可以使人们争尽其职 。然后国君的名声远闻 。
人君察问细事,是自恃贤能的表现 。这样 。将导致君臣共管细事 。君臣共管则等于地位拉平 。可见,君主自恃贤能是没有好处的,适足以造成危亡 。人君自恃贤能者国亡,而使用贤能者国昌 。倡导正义而禁止暴行 。尊奉祖先而敬事祖先,团结同族而昭明等次 。抓这些大事才表明不轻为一国之君 。
(下文自“载祭明置”至“恶用之”一节,与“戒”篇重复;在此处前后皆不衔接,当为钳简 。其内容大意参见《戒》篇之今译)
能揣摩旧办法与新办法 。安定国家 。然后按时代改变政策么?城市贫穷而农村富裕,没有比朝廷更实惠的;城市富裕而农村贫穷,没有比市场更繁荣的 。市场,是一种鼓舞力量 。鼓舞,是为厂发展 。农业完善而工商末业也得到发展 。不进行侈靡消费,农业生产就站不住脚 。
得不到贤能之士,怎么能征伐不服之国呢?百人之众,而且没有头领 。都不可轻易对待;干乘之国,并且治理有方,更不能妄加侵犯 。象纣王那样的君主在上主政,怎么能征伐不服者呢?用兵 。双方势均力敌则战,一方处于守势则攻 。成百的房舍没有建筑,成千的村落没有神庙,这种情况就叫作“破败” 。对这样的国家是可以一举而取的 。在天下有事的时候,各国诸侯同起 。万民无所适从,居上位者如不能创立功业,变革法制,还能够乘时统一天下么?
遵守旧法,修订新法,以匡正各国诸侯的治国之道,在这方面谁都不如我国的国君,因此需要我管仲代谋此事 。桓公发问说:此事如何进行?管仲回答说:实行同化政策 。用充分的时间监临管理,到时候就可以立见功效 。桓公说,何谓监临管理?回答说,所谓同化政策,那是以先进后进之间才智超越为根据的 。彼此才智相同者,自然争斗,但超过一倍则对方悦服,超过十倍则服从,超过万倍那就归化了 。完成功业于不识不知之中,百姓都期待这样人立为君主,并且建立霸王之业而正名,这就完成监临管理的作用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