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一片山谷中的十三陵陵区 。
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而且他非常看重自己的陵寝,多次现场观察指导,里面陪葬了大量的珍贵物品,其中丝织品最为珍贵,也是最难保存的 。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高和存放的库房简陋,导致所有的丝织品全变黑、变硬、变脆,最后都支离破碎,无法弥补 。

文章插图
祸不单行,当时又处于文革期间,考古学家大多被迫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干枯腐败 。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让农民劈了当家具 。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更是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
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很多奇珍异宝遭到无法得到修复 。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 。

文章插图
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的确非明定陵的考古发掘莫属了 。其原因也并不复杂,从定陵出土的大量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在重见天日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被损毁了 。这对于之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
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陵中的还有万历的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和孝靖皇太后 。孝靖皇太后是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生母 。万历在世时,她并不受宠,仅追谥皇贵妃,没有皇后尊号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登基后,才追谥了皇太后,并与万历合葬 。
1950年代,当时的考古界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开明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考古计划,并最终得到了批准 。原本,发掘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明长陵,为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的合葬陵 。因为前期工作不顺利,才将目标转到了明定陵 。
1956年5月,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考古队很快找到通向地宫的隧道,并在1957年5月,找到了金刚墙 。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正是通过这个开口,考古队进入了明定陵的地宫 。
当考古人员进入地宫之时,震惊了 。墓室的豪华程度,让人无法想象 。只见墓室中堆满了各种珍贵的字画,色彩绚丽的织锦,以及闪闪发光的珠宝 。简直跟念了芝麻开门的咒语之后,打开了藏满珍宝的宝库大门一般 。
据统计,明定陵遗物共有三千余件,其中有棺椁三具,里面发现了万历皇帝的金冠,皇后镶满珍珠、宝石的凤冠,以及金银器物、首饰近600件 。
不过,也就是这些普通人都知道其价值的金银、珍珠、宝石等文物,得以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而其他的很多有机质文物,不是因为氧化损毁,就是被人为丢弃,或者被故意损毁了 。
首当其冲遭到破坏的就是众多的丝织品 。
明定陵共出土衣物467件,织锦165匹,数量众多 。
原本在低氧恒温的环境下,这些衣物、丝绸、布匹,都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 。可是,随着新鲜空气的进入,其中的大多数都瞬间氧化,夺目的光彩也瞬时消失,面目全非 。
之后,一些文保人员的工作态度,也让人大跌眼镜 。有人建议将丝织布匹像古画一样裱糊起来,在糨糊中加入防腐剂,这样子就可以像欣赏画作一样欣赏了 。说干就干,工作人员开始了裱糊工作 。
结果,文保人员竟然将布匹上有精美花纹的正面全裱糊在了里面,而将背面露了出来 。当被责问时,竟然还辩解说是研究织品结构不是都要看反面么?让人尴尬呀 。
- 为什么晚上睡觉时只要有一点响声,大脑神经就会紧张?
- 为什么梭子蟹蒸熟后全是黑水 蒸梭子蟹怎么不掉脚
-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如约而至,大家七夕节最想对最爱的那个人说哪些情话?
- 抑郁症去医院该挂什么科?该怎么跟医生说?
- 清明节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 有些事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怎么办?
- 为什么感觉现在机票这么便宜?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家家早晨起来插艾条?
- 为什么有的男人认为女人怀孕,生孩子,带孩子都是在玩?
- 有人说,有灵性的动物最好不要打,否则后果很严重,你经历过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