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的习惯,都是在平时的练习中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的,要想在考试中少犯错误,那么就把平时的练习当做考试,尽量让问题在平时中暴露出来,这样你才能有补救的机会 。
同时,通过独立的完成练习,也有助于你发觉自己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防止自己掉入过度自信的“陷阱”中 。
很多高中生学习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一讲就听明白了,自己做题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老李给同学们分析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
老李觉得,听懂了不会做,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背过和理解不是一个概念 。
有的同学在学习理科的科目的时候喜欢背公式,总觉得公式背过了题就会做了 。其实单纯的背公式、背定律、背结论是没有作用的,理科的知识理解才会应用 。如何理解一个理科的知识点呢?老李以前有写文章专门讲过,在这里老李给同学们简单讲两个关键点吧:理解规律的推导过程、通过简单课后习题加深理解 。
很多物理规律或者数学公式都是由其他知识推导出来的,我们理解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就理解了公式的来龙去脉,也就大概知道它能对应哪些类型的题目了 。所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是理解知识的第一步 。在刚学新知识后要多做练习去巩固知识并加深理解 。此时不宜做太难的题,做一些简单题先熟悉公式使用的基本套路再逐渐加深难度,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学习顺序 。通过做题,我们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当这部分知识对应的题型都会做之后,这个知识点就彻底掌握了 。

文章插图
综合题需要清晰的知识网络
高中的很多题都是综合题,特别是高考题 。有的时候一个题考了5个知识点,你有4个知识点掌握熟练,可是就是因为有1个知识点掌握不熟练,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题没有做出来 。如果一个题考的知识点你大部分都会,只有一两个不会,老师在讲这道题的时候,你是能听懂的 。但是正是因为能听懂,才给同学们造成一种错觉,这道题我会了 。其实听懂了和独立完成一道题还是存在差距的 。
因此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多做总结,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 。很多同学没有复习总结的习惯,只是一味的做题,这种学习方法不可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同学们可以每周做一次小结,每个月做一次大总结 。打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做题时才会做到没有知识盲区、融会贯通 。

文章插图
很多同学不会审题 。
老师讲题能听懂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老师在讲题的时候帮同学们审题了 。题目的关键条件,老师在讲课中都帮同学们分析出来了,同学们听起来就会觉得题目很简单觉得自己也会做 。然而同学们自己做题时经常由于提炼不出有用条件而做不出来 。
至于如何审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技巧,老李讲一个通用的方法那就是:不放弃 。很多同学的做题习惯不好,遇到会做的题快速做完,遇到不会的题直接跳过 。这样如何能进步,如何能学会审题?当我们遇到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先不要着急跳过,多想一会儿,多思考一下,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思考、分析、揣摩,自己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慢慢的也就学会审题了 。
要注重理科思维的培养 。
理科思维是用数据、资源、逻辑推理去看待世界并解决问题 。主要用的是“脑” 。理科思维表现:1、看待事物更加理性,其思考核心就是评估和量化,做出理性决定 。通过利弊进行分析,综合考量,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然后再做决定 。通过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得出量化的分析结果 。2、理科思维会更直接,处理问题时将问题与答案两点连线,在连线过程中贯穿所学所知,能够解决问题,得到一个答案就好 。3、理科思维会更加注重结果,少了无限去探求去发掘的过程,只为要最后能够证明所有的答案 。理科思维是在已有的框架下去解答问题 。4、对规律把握更清晰,强调一种很强的逻辑性 。
- 蜜獾为什么什么都不怕
- 栗子树为什么不能在家里种
- 雨后蜗牛为什么爬到水泥墙上
- 男人喝酒,酒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规矩?到底都有哪些规矩呢?
- 郭富城为什么没跟熊黛林结婚,而是找了一个网红?
- 你们是因为什么喜欢上了一个大学?
- 一个男生他喜欢我很久,从高中到大学。我不喜欢他,但是为什么一想到他和别人在一起就有点惆怅?
- 你觉得可以通过黑洞到另一个宇宙吗?为什么?
- 中医中的脉诊是最准确的,为什么还要四诊合参?
- “酒桌上的话,听听就可以”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