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发展至今的?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别名八月节,团圆节,因为节日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八月半 。在现代人的眼里,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每年到了这一天,我们会互赠月饼,一起赏月 。近年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波及 。唯独中秋节的地位,经久不衰,每年中秋节的前夕,就能看到超市开始准备月饼等节日美食,总能被人们,快速地一抢而空,可见即便在现代人眼里,中秋节仍然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
但是现代的吃月饼、赏月,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把戏 。古代的中秋节,意义远不止吃这么简单 。经过了3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秋节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也越来越深远 。下面我们一起看下,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
中秋节自古有之,起源之说却众说纷纭,没办法界定 。史学界公认流传的说法大概有三种 。
第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应该起源在先秦时期,最早并非是用来欣赏,而是用来祭祀 。在《礼记》中记载:
古代的祭祀之礼,最早也是在周朝才有的 。沿袭前人的传统,“君权神授”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解除禁锢 。君王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如此地位,是因为上天的恩赐 。便把对太阳和月亮的好奇心,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敬畏”之心 。在中秋节这天,君王会组织祭祀之礼,除了用来祈福,也会发放食物,是一种凝聚人们群众的做法 。《礼记·月令》上说:
后来祭祀月亮的礼仪,渐渐流传到了民间,人们开始争相效仿,才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着月亮乞求福祉 。这是中秋节,最原始的模样 。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是与农业生产有关 。在古代的“秋”字的解释是: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把这种丰收的喜悦之情,渐渐加在了中秋节之上,赋予中秋节一种,对风调雨顺的感激之情,与希望明年收成好的美好希冀 。说白了,就是感恩秋天,让穷苦百姓们能够吃上饱饭 。因此,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赐 。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唐高祖李渊,当时起兵推翻隋朝,最开始的时候一鼓作气,打得杨广节节败退 。不仅夺得了无数城池,还收下了很多来自隋朝投降的将士们 。军队的势力越来越大,却出现了一个隐患,就是粮食不够吃 。这时候裴寂提了个建议,将各种粮食糅合在一起,以“月亮”为由头,发明了“月饼” 。虽然粮食的总量没变,但是有了“月亮”的由头,将士们像是有了希望 。反而同仇敌忾,即便粮食不够,吃了这个月饼,仿佛也力大无穷一般 。最后果然一举推翻了隋朝,人们为了纪念这种“月饼”,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一直赏月,吃月饼,来纪念那段历史 。
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应该是在唐朝 。唐朝是文化发展的巅峰,中秋节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十分盛大的节日 。不仅民间流传甚广,在皇宫之中,也十分重视这一传统节日 。是因为当时大唐名将李靖平定了战役,唐高祖李渊举办欢迎仪式,连民间都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口摆出了圆饼,让唐高祖大喜,当即写了一句诗:
“仲秋”谐音“中秋”,就因为这件事,之后每年都在李靖归来的这一天,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都开始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吃月饼、赏月,共同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唐朝的中秋节,主要以赏月为主,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也有无数诗人面对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想念之情 。唐朝诗人张九龄曾经写过《望月怀远》”:
中秋节赏月,古人往往会赋予月亮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的背景,是张九龄被李林甫诬陷之后,遭遇贬谪,看到海上明月,心中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 。想起家乡的亲人,即便我身在远方,但我们仍然可以同赏一轮明月,以此寄托思乡情切,也是一种安慰自己的无奈之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