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小品,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主题突出、寓教于乐,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百看不厌;相反,某些小品和脱口秀,仅仅是堆砌笑料、一笑而过,当场笑得前仰后合,过后越品越恶心、不想再见第二遍 。
煽情,是凸显和升华主题思想常用、惯用、管用和实用的方法,只有打动人心,作品才有味道,才更容易让人记住、让人走心 。
小品 。一般都是搞笑,但是最终都是在反应社会中的某种社会现象,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意识到问题,这也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这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主流文化吧,大多数小品结尾都十分煽情,让人泪目 。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证明这个小品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还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每一个小品就是一个小的剧情,它更要求剧情演绎的精炼,也更要求演员演技的卓越和带动全场气氛的能力 。
既然今天的话题是小品,那我就拿一个近期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小品,谈一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对于贾玲,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胖胖的身材更加适合喜剧这条路,嘴角的小梨涡更是非常讨喜,她凭借自己的实力演技和恰恰讨喜的外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自导自演的小品,深情演绎出亲情的温暖,让人回味十足 。小品中贾玲“穿越”到自己母亲李焕英年轻时的时代,与自己的母亲相识,见证了母亲的青春和爱情,小品有很多笑梗:张叔(陈赫饰)的腿、豆腐豆腐脑、广播台等等等等,笑料十足 。可青春不再,母亲终究会老去,小品最后贾玲在一边看着自己爱笑善良的母亲,泣不成声,几度哽咽 。
失去了,便只剩下怀念 。小品最终传达的是 所有人都要珍惜当前,珍惜亲人在身边的时光,多一点陪伴和问候,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不在了,才回过头来发现还没有和他们好好聊聊天 。
【为什么现在的有些小品最后要煽情一下,不能搞笑到底吗?】一个煽情的结尾,更有利于让观众在眼泪中明白,在眼泪反思,真正思考小品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一个小品,仅仅是从一而终的搞笑、娱乐和滑稽,观众很难会在说说笑笑中停下来,想着去思考什么,想着去获得什么 。
这么一说,评价一个小品的标准,不仅仅是小品开头和中间环节有多搞笑,还是小品末尾有多煽情;不仅仅是小品赢得了观众多少笑语欢声,更是小品最终赚取了观众多少滚烫泪水 。
我也希望,会有越来越多好的小品作品让我们泪目,让社会变得更好……
每一步小品都有他的主要的意义,刚开始是发现问题,还有处理问题过程,最后总结问题,一般小品的题材都源自于生活,最后总结问题的时候就是讽刺这个问题的发生
“回去改一副担架,来年还卖他” 。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结尾,卖拐三部曲第二部,没见到任何煽情 。
第一部的结尾是这样的:
赵本山:瞅啥呀?你咋的心疼了咋的?走,换个地方!
高秀敏:还干啥去呀?
赵本山:找个腿脚不好的把自行车卖他!
第三部是一个对联: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横批:自学成才 。
喜剧就是让人笑的,喜剧都不搞笑了,那就真搞笑了 。
作为一个结尾来说,煽情也不是不可以 。但现在很多演员演技差,或者剧本烂,煽情戏出的太刻意 。这就让人很难受了,仿佛把观众都当成毫无鉴赏能力的小学生 。
- 宝宝夏季为什么容易拉肚子
- 在健身前,你觉得需不需要学习健身方面的基础知识,类似于指南之类的?为什么?
- 日子过久了,才发现当初坚持的7个家居决定,让生活更有幸福感
- 对于家人你最真实的爱体现在哪里?
- 为什么好多农村人到过年时候都喜欢自家杀猪?
- 阿特兹为什么有声浪
- 乌鲁木齐的新冠疫情是由什么引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感染者?
- 中国人为什么要扫墓?
- 千年木的枝条为什么总长成蛇形?有办法让它看上去比较匀称吗?
- 相爱的人会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在一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