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皇帝朱瞻基,为什么在壮年时突然意外离世?真相是什么?(21)


张仲景开辨证论治先河,撰《伤寒杂病论》,被尊医圣,却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三字经》中说“医卜相、皆方技” 。拿御医与方技官相提并论,可见御医地位有多低!
因为地位低,御医略有差池,就人头落地 。几波杀下来,医术高的寥寥无几,堂堂太医院,也是浪得虚名 。
*典籍错漏百出
古本《本草》中,许多药名混淆、方剂相悖,直到万历年间,李时珍亲验百草,重修《本草纲目》,才将纰漏剔除 。
在医疗条件不完善的时代,即使皇族,也逃不过病痛折磨 。
其二、破伤风而死
1434年,朱瞻基第三次巡边 。按野史的说法,朱瞻基被利器击中,刺穿肺部 。
有人推测,朱瞻基虽被救活,却因破伤风,最终殒命 。
其三、本命年
12年一小坎,36岁一大坎 。有人说,朱瞻基这是运气不佳 。
其四、得位不正
朱棣总是自称为马皇后的儿子,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得位不正,心虚!他的亲妈,只是个姬妾,他是如假包换的“庶子” 。
为堵住悠悠众口,他豁出命去要当个千古明君,天天工作到后半夜,更是5次远征蒙古,最终光荣死在了榆木川的军营里 。
而他的后代,也走不出这个怪圈,大多短命 。
可是,可在我看来,这些小众的猜测,都站不住脚 。
1,皇帝短命,臣子长寿 。
明朝的大臣,大多十分高寿,超过50的数不胜数,连首辅大臣都超过古稀之年 。
一样的医疗条件,难道大臣不得病?明显说不通 。
2,无史料记载.

破伤风一说,仅见于野史,而朱瞻基,是被大清黑得最惨的皇帝,以上说法,很可能是后人诬陷 。
3,本命年、得位不正,更是无稽之谈,无科学依据,不值一提 。
那么,朱瞻基的真正死因,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除了遗传病外,还有2点致命因素,不容忽视 。
其一、装修中毒
专家在检测皇宫时,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宫殿墙上的涂料是朱砂 。
朱砂剧毒,可古人不知!他们将其奉为灵丹妙药,画画、化妆、建筑,无所不用……
朱瞻基每天对着重金属,久而久之,便慢性中毒 。
其二、文官当道
他的老爸朱高炽,在位10个月,政绩卓著!
当时所中进士中,大多为南方人 。可朱高炽认为,北方人淳朴、忠贞,只不过困于教育落后 。
为了选拔更多北方人,他下令“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只沿用至大清 。
可就是这样的老实人,文官们恨不得戳他的脊梁骨!
当时朱高炽刚刚登基,就修葺了宫殿,换了一批宫女,还偷懒几天没上朝,结果,李时勉写了一封长信,狠狠羞辱了他:
所谓修整宫殿“节民力者此也”
所谓换宫女“谨嗜欲者此也”
所谓不上朝“勤政事者此也”
总结发言:你穷奢极欲、好色之徒、消极怠工、不务正业!
杀人诛心,不过如此!朱胖子虽好说话,也不是软柿子,当即下令:打个半死,扔进大牢 。
可李时勉不以为耻,反而十分得意:能因劝谏被打死,是无上光荣!
到了朱瞻基这儿,这帮善于掐架、骂人的文官,又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看不惯朱瞻基画老鼠、斗蛐蛐,竟给他取了个外号——“蛐蛐皇帝” 。
堂堂天子,绞尽脑汁谋社稷,连妃子都不敢多选,臣子却蹬鼻子上脸,明里暗里挤兑、指点他,换谁能好过?
回想父亲受的委屈,朱瞻基憋了一肚子火,蓄谋已久,终于放出大招:教太监读书,以暴制暴!
由此可见,朱瞻基的帝王路,活得多么憋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