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颂全文及注解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二 )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
“顺应天道,分享地利,保重身体,节约开支,用来孝养父母,这是庶人的孝道 。所以,从天子直到庶人,孝道是天经地义无始无终的,假如担心有谁天生就做不到,那真是杞人忧天了 。”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曾子说:“了不起啊,孝道这么伟大!”
孔子说:“孝道,是上天固有的常理,大地本来的运动,人民天然的倾向 。所以,这天经地义的孝道,是人民自然效法自然依靠的 。效法上天懂得天理,依靠大地获得地利,自然顺乎天下人心 。所以君王的教化,无需训令就可以完成;天下的政务,不靠政令就可以理顺 。先王看见孝道的培养可以感化人民,所以自己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博爱天下,人民就没有丢下亲人不管的;自己首先做到有德有义,人民自然亦步亦趋;自己首先做到恭敬谦让,人民自然相安无事;自己首先彬彬有礼快快乐乐,人民自然和和美美;自己的好恶体现了天经地义,人民自然爱做好事不做坏事 。就像《诗经·节南山》唱的:‘伟大的尹太师,人民都景仰您!’”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
孔子说:“从前的明王用孝道治天下,不敢忽视哪怕一个小国派来的使臣,何况慢待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呢?所以天子赢得了万民的欢心,得到万国的衷心朝拜 。从前的诸侯治国,不敢侮辱鳏寡孤独,何况鄙视士人和平民呢?所以国君赢得了百姓的欢心,得到全国的衷心拥护 。从前的大夫齐家,不敢亏待家仆,何况薄待妻儿呢?所以大夫赢得了全家的欢心,得到全家的衷心爱戴 。这样,父母在世时定能安享幸福,父母去世后定能安享祭祀 。所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起 。明王用孝道治天下,就是这样 。就像《诗经·大雅》唱的:‘明王先觉有德行,四海人民跟着来 。’”
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