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孝敬父母,不是挨家挨户一天到晚耳提面命 。教人孝敬父母,其实是君子通过自己的孝行带动天下儿女来孝敬天下为人父母的 。教人尊敬兄长,其实是君子通过自己尊兄带动天下弟妹来尊敬天下为人兄长的 。教人恭敬君王,其实是君子通过自己尊君带动天下人臣来恭敬天下为人君王的 。就像《诗经·泂酌》唱的:‘和气的君子,民众的父母 。’不是德行完美的先圣先王,谁能如此深得民心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孔子说:“君子孝敬父母,就能忠于君王;尊敬兄长,就能顺从上级;治家有方,就能为官有道 。所以,自己安身立命、德行圆满了,就能由里向外,推己及人,留下美名,传于后世 。”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爱子女、恭敬父母、安养亲人、扬名后世,这都听老师教导过了 。可弟子还有一个疑问,请老师指教:儿子凡事都听父亲的吩咐,就是孝吗?”
孔子说:“什么话!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诤臣七位,虽然他可能治天下无道,却不会丢掉天下 。诸侯有诤臣五位,虽然他可能治国无道,却不会丢掉国家 。大夫有诤臣三位,虽然他可能治家无道,却不会丢掉采邑 。士有诤友,美名就总是跟着他 。父有诤子,就不会做不义的事情 。因此,假如遇到不义的事情,儿子就不可以不规劝父亲,臣子不可以不力谏君王 。所以,遇到不义的事情就要规劝,这时候听从父亲,又怎么算是孝呢?”
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孔子说:“从前的明王孝敬父亲,所以祭天就能得天意;孝敬母亲,所以祭地就能通地理;家中长幼和顺,所以朝中君臣融洽 。得天意,通地理,就是神明显灵 。所以明王即使尊为天子,也必有更需尊敬的人,那就是父亲;必有更为优先的人,那就是兄长 。在宗庙恭敬祭祖,为的是不忘亲人;自己修身慎行,是担心愧对先人 。在宗庙恭敬祭祖,鬼神必然显灵 。孝悌尽善尽美,就能感通神明,光耀四海,无所不通 。正如《诗经·文王有声》唱的:‘西方东土,南部北边,无不悦服 。’”
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辅佐领导,上班想着尽忠,下班想着补过,领导做得好就衷心拥护,领导有不足就诚心弥补,所以上下级关系非常融洽 。就像《诗经·隰桑》唱的:‘心里敬爱您,何不告诉您?衷情心中藏,何日能相忘?’”
- 卖炭翁翻译全文 卖碳翁原文及译文
- 别董大全文翻译简单 高适别董大的古诗
-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全文翻译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 触龙说赵太后重点注释 触龙说赵太后全文翻译
- 收藏48句赞美父母爱的名言 关于赞颂父爱的名言佳句
- 礼记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礼记内则原文及译文
- 中庸全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 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 日出东南隅行陆机翻译 日出东南隅全文翻译
- 颂春风的诗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