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旅游怎样防冻?冬季旅游保健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二 )
注意局部小气候
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大约递减0.65摄氏度 。所以在北方冬季登高时,一定要注意气温的变化,随身带一些防寒衣服,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及时加穿 。这些年,由于高空索道的普及,一些马大哈的旅游者,在低海拔处不注意备衣,一旦到了高处就出现“冷得发抖”的症状——高处一般比较空旷,不仅气温低,风也很大,因登高而受冻致病的情况很容易出现 。
当然,北方晴日的雪地小气候也是需要注意的,因为白茫茫的雪地对紫外线吸收少、反射较强,当强烈的紫外线射入雪地旅行者眼睛后,会发生光化作用,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眼睛就会出现严重的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睛不能睁开、有强烈的烧灼感,剧烈疼痛,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雪盲症” 。预防雪盲症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断”,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时,配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也可选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镜,或美观起见,选用蛙镜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镜 。
旅途中治疗雪盲症可用0.3%地卡因眼药水和抗生素眼膏 。
寒风扑面引发面瘫
冬季的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 。冷空气战胜暖空气后,就形成“寒风”,旅行者宜尽可能躲避此风,或用保暖措施,如戴帽子或口罩抵御此风 。否则,不仅容易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常常因为麻痹大意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
文章图片
冬季旅游怎样防冻时下,冬季旅游渐成时尚 。但是在旅途中如果不注意天气的变化,特别是寒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就可能受到某些疾病的侵袭 。在游客中,有些是从南方到北方,有些户外活动比较多,还有些是年老体弱者,这些人尤其需要防寒防冻 。
冬季在户外旅游,人体暴露部位或末梢部位如手指、足趾、面颊的皮肤长时间受寒冷和潮湿刺激,就可能在皮肤上出现红斑并伴有异常感觉,严重的可发展成水疱、溃疡 。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不仅会发生皮肤损伤,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疾玻在寒冷的环境中,心脏并脑中风、流感、冻疮、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 。而在冬季旅游中,气温及湿度低、气压高、风速大的天气很常见 。当气温从零上降至零下,短期内感冒的人数会骤增,其中不乏青年人 。慢性支气管炎也可能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中复发 。
为了防止冻伤,注意服装的保暖很重要 。最外层的衣服应有防风性,可选呢绒、毛皮或皮革质地的衣服;羽绒衣内可形成相对不流动的空气层,保暖性很好,是冬季旅游的首选服装 。内衣要柔软、吸湿、透气,以利保湿、干燥 。要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部位,对易于发生冻疮的部位,有必要经常活动或按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