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样对付曹操属于外交问题 。
孙权不采纳张昭投降曹操的建议,并不是孙权违背了孙策的遗言 。
是否投降曹操属于外交、战争等范围,按孙策遗言,属于“外事”,是周瑜管辖的领域,所以鲁肃建议孙权征召周瑜,听取周瑜的建议 。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在鄱阳湖训练水兵的周瑜连夜召回 。
周瑜主战,与孙权的想法一致,所以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并任命周瑜为都督,筹划、指挥开战 。
综上所述:孙权不采纳张昭的建议,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主要是为了一己之私,逆历史潮流而动,由此毁了国家统一大业!
原因太简单了,是否投降属于外事,外事不决要问周瑜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张昭属于文臣,而周瑜属于武将,其代表不同对阵营,换而言之,就是张昭说话在武将中作用不大,而周瑜在军中地位强大,其在军中有发言权 。
孙策在其身后,对继承人做了安排,当时孙权年龄并不大,因此,制定了两位托孤人,也就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 。
张昭作为江东文臣代表,处理政务没有问题,而且在江东文臣之中地位崇高,一言九鼎,遇到政务内事不能决断时,询问张昭,不仅可以提供有力意见,还可以服众;同样,对于外事,尤其是对外军事而言,其主要要听取武将的意见,尤其是对外战争,就需要依靠武将奋身杀敌,因此,必须征得武将的同意 。
在面对曹操大军时,江东的文臣武将分歧很大,文臣主张投降,而武将主张力抗 。此时孙权犹豫不决,那么自然需要听取武将的意见 。江东文臣投降曹魏,仍然不失重用,说不定还会加官进爵,而孙权呢?
将军降曹,何以处至?可见文臣和孙权的立场并不相同,而孙权作为一代明主,自然知晓,因此,其才没有听取张昭的意见 。
既然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投降这种事情为什么要听张昭的呢?举旗投降,这可不仅仅是内事,他同样也是外事,更是孙家的家事,岂能因为张昭一人之言而废天下之事乎?
辅军中郎将张昭,字子布,孙策的托孤之臣 。孙权年幼之时,张昭带领全体东吴员工行君臣之礼,而且张昭本人又是孙权的老师,两人关系很是亲密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年幼的孙权能够坐领江东,张昭居功至伟 。
张昭属于文官,办事能力极其强悍,深的孙策信任,日常事务悉听尊便 。一度是得张昭的名气超过孙策 。人人都知道江东有一个叫张昭的领头羊,却不知道张昭的上级是孙策 。这件事一度让张昭很是紧张,他很怕抢了孙策的威风而被害,哪只孙策对此事看得十分平淡,一笑了之,继续重用张昭 。
张昭之所以能成为托孤之臣,归根结底是能力出众,忠心耿耿,值得托付 。那么张昭为什么一直要主张投降,而被网民调侃为“带投大哥”呢?
其实,张昭主张投降并不是所谓的见钱眼开或者是为官为爵 。早在之前,曹操要挟孙权时写过一封信,要求孙权处决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张昭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张昭对孙权的重要性,尤其是忠诚度,绝对靠谱 。而张昭一直鼓吹赤壁战前投降,是跟他的政治立场有关 。
江东政治派系分为鹰派和鸽派,鹰牌的代表人物有周瑜、黄盖、程普等一系列武将,鸽派代表则是一些文官,如张昭、程秉、陆纪、严峻等 。鹰派都是当年刀枪血雨走出来的,自然不畏惧打仗,而鸽派则是清一色的政治家、谋臣出生,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与鹰派大有不同 。
张昭作为一位政治家,归根结底是要达成东吴的政治目的,即孙策留下的“保江东、观成败!”的方针策略 。只要能够达到保江东的目的,一切荣辱都是可以让步的,这就是所谓政治家的“傲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