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 三 )


以张昭的观点来看,他支持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征讨刘备而非江东,刘备是想要祸水东引,江东不能上当 。②江东势单力薄,不能与曹操抗衡,可以称臣,以图自保 。③:曹操师出有名,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旦兵锋想向,难有后路 。
从张昭的观点来看,张昭绝对是老绥靖政策支持者了 。割肉喂狼,不知唇亡齿寒 。他想用一时的媾和来换取和平,那是绝对不能达到目的的 。张昭就像是有一只鸽子,温顺和善,只求口粮,一家安康,情愿把巢架在鹰巢之下 。张昭错吗?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好像并不算错,但实际效果欠缺糟糕的很,所谓的“曲线救国”不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嘛?
孙权为什么就不听从张昭的建议呢?因为孙权本质上是鹰派 。孙权比张昭高明的一点就是:他是一个深谙政治道理的鹰派 。这就是他为什么选择战争而却不惩罚张昭的原因,因为张昭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利于政权存续的,这是政治家的韬略 。
孙权在下定决心之前,分别寻求了鲁肃、诸葛亮、周瑜的意见,最终下定决心:吾计决矣,吾与曹贼势不两立!
鲁肃是文官里面极其稀有的鹰派人物,他也是东吴版“隆中对”的提出者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鲁肃被刻画成一个呆萌人物,实则不然 。鲁肃的政治眼光是超乎寻常的,是得到诸葛亮认可的,所以两人才能一拍即合 。这并不是因为鲁肃被诸葛亮忽悠,而是站在彼时彼刻,孙刘联盟是最好的出路 。赤壁之战结束后,鲁肃立刻将除掉关羽、夺去荆州当做主要任务,丝毫不念当年联盟之情,由此可见鲁肃才是东吴顶尖政治家 。
鲁肃为孙权算清了政治账,阐述了孙刘联盟是当前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手段 。随后,诸葛亮又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为孙权算清了联盟账 。最后,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是周瑜从前线回来为孙权算清了军事账 。三个人针对能不能打、能不能联盟、能不能打赢,三个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流,最终决定发动战争 。
对于张昭的投降行为,孙权能够谅解,但始终是在心里留下了创伤 。孙权没想到自己的老师居然是如此肤浅狭隘的政治家 。以至于在孙权称帝之后,众人都以为张昭是名副其实的丞相,结果孙权始终没有册封张昭,甚至在宴会上以张昭劝降之时羞辱过张昭 。由此可见,张昭的劝降举动不仅没能得到孙权的认可,然而给自己碰了一鼻子灰,还成为了我们后世人的笑柄 。
外事问周瑜嘛,周瑜说了不投降,哪有不听,听了啊,内事才问张昭 。与曹操开战明明是外事嘛!
劝降是外事吗,武将主降大势已去,没信心如何赢 。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回周瑜,孙权为什么不听托孤之臣劝降?】这属于外事问周瑜,他说不投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