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赏析及解释道理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注释( 六 )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 。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
研讨:
第一段:花朝节过后 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2月22日满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段:物我交融(议论)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 。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 。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