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赏析及解释道理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注释( 七 )


2.白描的笔法 。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
3.拟人的写法 。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
4.比喻的妙用 。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
练习说明渗透的感情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
几例运用比喻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
助词“之”的用法
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
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 。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
对比《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心怀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被贬谪在外,自己得不到重用 。实际是借夜游来排遣心中的苦闷 。自己闲是不得以的闲 。2、袁宏道个性志在游山玩水 。寄情山水之中 。他的闲是生活如他所愿 。自得其乐的闲 。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自在的闲情逸致 。
一、
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